第三十二章 天价鸡蛋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鸡毛蒜皮的农门生活!
去往镇上的路上行人不断,络绎不绝,三五成群好不热闹。
小渠觉得还挺稀奇的,这些人都是沿途村子里的,穿戴打扮虽然不一,却大多是寻常老百姓。
有那富裕一点的还赶着牛车,再高级一点的骡车也有,却很稀少。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里这些底层的老百姓,贫富差距不是很大的。
走出去有二里路的样子,路过了一条不太宽的小河,这河上竟然耸立着一座规模不小的青石桥。
这桥修的格外宽敞结实,桥的地面平整又光滑,两边更是修筑着不少小石柱子做拦挡物,那石柱子上还被能工巧匠雕刻了不少仙鹤和祥云。
最为突出的是,桥的两端各自坐落着两尊有半人高的石狮子,额,小渠有些无语。
这么小的一条河,修那么豪华的一座桥,还让这两个庞然大物来看守着,怎么看都似乎有些大材小用啊!
小渠到了桥上,往下面看了看非常平静的河水,有些纳闷,这么个小河沟是谁那么大手笔建造了一座不相衬的桥呢?
就这桥的规格,都不知道得花多少钱去了。
六郎走在小渠后面,他兴奋的在那大石狮子上摸了几把,嘴里还念叨着:“摸摸石狮头,一生不用愁;摸摸石狮背,好活一辈辈;摸摸石狮嘴,夫妻不吵嘴;摸摸石狮腚,永远不生病;从头摸到尾,财源广进如流水。”
小渠回头见六郎正摸着石狮子非常虔诚的像个小大人一样念叨着这一套说辞,噗呲就笑出声来:“哥,你这都跟谁学的啊?还挺押韵的呢!”
“啥……运?”
六郎做完那一套祈祷词,也就跟上了大部队的步伐,对于小渠说的话他是一知半解:“你是不是说这狮子可以给我押来运气啊?”
额……好吧,真是草率啦,小渠不好意思的吐了下舌头,她咋就把这茬给忘了,这些人都是原生态的古人,哪里知道她说的是啥呢?
也许那些文人墨客是懂什么为押韵的,而六郎不识字,接触到文人的机会更是少,跟他解释什么叫做押韵那还真是对牛弹琴了呢。
小渠就换了个说法:“啊,就是顺口的意思。”
六郎嘻嘻一笑,有些得意:“那当然,这可是民谣呢,几百年前就有了,也不知道是哪个大才子写出来的。那古人的智慧能少了去吗?”
小渠看着六郎一本正经的夸着写出顺口溜的前辈文人为古人就觉得好笑,他殊不知,在她的眼里,他也是妥妥的原生态古人。
穿过了石桥,小渠才看到桥头那里立着一块石碑,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这石碑长满了青苔,不过上面刻的字倒是还很清晰。
上面写着显眼的几个古体大字“记韩桥”,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清楚的写着“大盛朝启宗十四年秋韩得平修建”。
小渠“咦”了一下,她好奇的询问六郎:“哥,这桥是我们韩家人修的啊?韩得平是谁啊?”
在原主的记忆里,她似乎没有到过镇上,对于这个桥更是没有任何记忆的。
六郎低头看着妹妹天真的小脸,眼神里带上了一些探究:“妹妹,难道你识得这碑上的字啊?”
小渠心里登时就咯噔了一下,完了,咋就不知不觉的露馅了呢?
这原主只是个乡村丫头,长那么大连村子都没出过,很少接触到外人,整个老韩家除了韩老头识得几个简单的字外,其他人都是白丁,所以在这种氛围下,原先的韩小渠要是能够有机会认字那可就真是有鬼了!
而她今天竟然一语道破了这石碑上的字,想不引起大家的怀疑都难。
小渠小眼睛转了一圈,才急中生智的解释道:“哥,你想啥呢?我咋识得这上面的字啊,我是来的路上听这些行人随口说的,就给记下来了。”
这行人确实不少,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话唠嗑,还真的就有人会讨论这个桥的来历,要是这样被妹妹听去几句还是有些可能的。
六郎虽然有些疑惑,对这个小妹妹总有种她与从前不大一样的感觉,不过这面前的人确实是自己如假包换的嫡亲妹子,他也说不上来究竟是哪里不同。
六郎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也就没有深究小渠这两日不同于从前的变化来,他就说道:“这桥是二太爷修的,二太爷就叫做韩得平。就是大宅那边过世了的那个国公爷的父亲,也是咱爷爷的亲叔叔。
就是咱们走的这条路也是二太爷出钱修的,本来这石碑是没有的。这些沿途的老百姓为了纪念韩家的功德,就自发的捐钱刻了这块碑,并且把这桥叫做了记韩桥。”
小渠点头,原来是大宅那边的土豪亲戚修的,难怪那么大手笔了。
不过这种善事,还真是能够传颂好多年,也有可能会流芳百世,让后人歌功颂德呢。
走出去老远,小渠还忍不住回头看呢,她将来要是也像大宅那边那么有钱了,别说盖青石板的桥了,她给桥上镶嵌金边都行,也好让后世的人知道知道她韩小渠的名字,前提是她得有钱啊!
到了镇子上,小渠才算是开了眼界,一路走来,她所见到的村落都是破旧低矮的房屋,老百姓穿的也都是朴素的粗布或者麻衣,以至于让小渠觉得,这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大部分人过得其实都不大好。
但是进了镇子一看,小渠就推翻了自己先前可笑的想法。
这镇子上的房屋都是清一色的青砖红瓦,高大气派又整齐划一。中心的街道两边更是坐落着林林总总鳞次栉比的店铺。
就比如茶楼、饭馆、酒馆、当铺、作坊、成衣铺子等等……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清早就挑了担子来叫卖的的小商贩。
这梨花镇的街道是向东西两边延伸的,一直延伸到城外往县城去的路上,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交通要道,所以这个镇上就比别处要繁华热闹的多些。
街上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在小商贩摊位上挑拣东西的,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都显得非常有烟火气。
小渠觉得一双眼睛都不够看了,这些行人的穿戴也都不再是清一色的粗布短衣,有不少穿绸裹锻的有钱人,她不由感叹,看来不管在什么年代,还是城里人有钱一些呢。
见人太多,韩正发就把小渠给抱了起来,韩正旺也拉着自家闺女和六郎,他跟韩正发商量着:“三弟,咱们先去给咱娘把鸡蛋卖了吧!”
韩正发点点头,这么多人他们带着鸡蛋也不方便,回头再磕了碰了让吴氏知道他们免不了又得挨挂落。
于是兄弟俩就带着几个孩子直奔镇上最大的酒楼“楼外楼”而来了。
这个酒楼坐落在镇子最中心,也是镇上最高的一座建筑物,据说是个百年老字号,声音非常火爆,这需求量自然也大。
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有什么农产品什么的一般都会先拿到这边碰碰运气的。原因无他,因为这大酒楼里面的人财大气粗,给的价格是非常公道的,毕竟人家那么大产业,是不会在乎老百姓那么三瓜两枣的。
到了酒楼大门口,即使现在还没到晌午用饭时分,客人还是络绎不绝的,生意好到不得了。
韩正旺左右看了看,找了块没人的空地让杏儿把装鸡蛋的篮子给放了下来:“就在这里吧。”
小渠这时也被老爹放了下来,她纳闷的询问韩正旺:“二伯,咱们咋不进去啊?”
既然是来卖东西的,怎么不到酒楼里去找小二或者掌柜的呢?
韩正发敲了下小渠的头笑呵呵的代替韩正旺回答了这个问题:“傻孩子,你看看人家守在门口的伙计都比咱们穿的好,咱们这么进去,不说那些食客们厌烦,就是酒楼的掌柜都不欢喜。”
额……小渠呆了下:“咱们卖东西而已,至于还让人看不起?”
韩正发摇了摇头:“小孩子家家的,别多嘴,咱们在这里等一会儿,等那伙计忙完了看到咱们了就会过来问的。”
好吧,小渠也无法,这可能是这些来卖东西的老百姓和酒楼里的人约定俗成的规矩。
只是等了一会儿,酒楼里的客人进进出出不知道有多少波了,那伙计始终是没有抽出空来,日头也渐渐大了起来,变得格外晒人。
小渠有些不耐烦的对韩正旺兄弟说道:“二伯,爹,难道以往你们就是这么一直傻傻的等的啊?”
韩正旺的脸灰暗了一些:“啊,那可不是嘛?咱们老百姓讨生活不就是这样,得看这些有钱人的脸色过日子。”
“咱们可以自己卖啊,为啥一定要受这个气?”
杏儿这时才插话,她指了指篮子里的东西给小渠看:“三妹,你不懂这卖东西的行情,你看看咱们的鸡蛋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不到别处卖。”
小渠这才注意到篮子里的鸡蛋,好吧,这些鸡蛋也都太小了,有一个竟然只有李子那么大小,她有些汗颜,看来是吴氏那个老虔婆搞的鬼。
也不知道那些大的是被吃了,还是她藏起来了,反正品相不好的都给他们拿出来了,就这还指望能够卖出好价钱才有鬼。
杏儿就笑着道:“咱们鸡蛋个头小,卖给其他赶集的人,指定卖不到一文钱一个了,这大酒楼的人大方,你送来只要不是坏的东西,他们都要。那掌柜的心善,经常这么周济附近的老百姓的。”
原来如此,小渠这才明白他们为什么跑到这里来傻等了。
不过老是这么等下去也不是办法,小渠就想了个主意,她嘻嘻一笑对韩正旺说道:“二伯,我有个好主意,保准能把鸡蛋快速的卖出去,还不会比平时钱少,也省的咱们顶着太阳被晒了。”
韩正旺以为小孩子在说笑,有些不信就打趣了一句:“哎呦,咱们家三丫头还有本事了,你还会做生意啊?”
见大家都用不信任的眼神看着自己,小渠“哼”了一声,她认真的打量着这些从酒楼里出来的行人,她用无比稚嫩的童音喊道:“卖鸡蛋哩,云英鸡蛋,吃了会变聪明睿智的云英鸡蛋……”
当然了,一个小孩子的乱喊,一般人是不会驻足的,不过也有例外。
小渠新奇的喊法,很快就吸引来了一位少年,这人最多就十五六岁,他身穿一身杭稠直裰,乌黑的头发用银簪束起,白白净净的脸庞,长得浓眉大眼。
他到了小渠面前,没有因为韩家几人穿戴寒酸而面露轻蔑,他有礼的作了一个揖:“有礼了。你们的鸡蛋要卖?”
小渠看这少年如此少年看成端着的模样就忍俊不禁,不用说,这人肯定是个读书人。
韩正旺兄弟没想到小娃娃一通乱喊,还真的有人上来询问。
韩正旺忙还礼答了:“啊,小公子,咱们家的鸡蛋是要卖。”
这少年低头瞟了下杏儿面前放着的篮子里的鸡蛋,他轻笑了一下,目光在杏儿和小渠的脸上打了个转,然后才一本正经的询问小渠:“小姑娘,你似才说这鸡蛋叫什么鸡蛋?云英鸡蛋?这名字又从何而来呢?”
韩正发见这个少年盯着自己闺女,觉得有些赫然,这什么云英鸡蛋他们都没听说过,这闺女才那么大点,能知道个啥呢?他怕闺女说不上来,就不好意思的解释:“公子,小孩子不懂事,乱喊的,您别放心上。”
而小渠则是非常大胆认真的回答道:“是云英鸡蛋啊,公子,咱们家的鸡自孵化出生的时候到生了蛋就没嫁过人,所以咱们家没嫁人的鸡产的蛋就叫做云英鸡蛋。
这种鸡蛋你别看个头小,可是它的营养价值是比普通的鸡蛋高的,人吃了对身体好,对脑力发育很好,长期吃会变的格外聪明的。”
小渠小嘴“叭叭”个没完,倒是把韩家几人说的都一愣一愣的,而这少年却是被逗的哈哈笑了起来。
他非常有诗意的吟诵了首诗:“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当然了,韩家的大老粗们是不懂什么诗情画意的,而这少年则是一脸意味深长的盯着小渠看了几眼然后询问:“你这云英鸡蛋多少钱一个?”
小渠眼睛亮了亮,看来这少年是打算购买了,就伸出两根手指头来。
少年蹙眉:“二钱?”
这鸡蛋的名字虽然好听,可是能值二钱吗?
而韩家众人则是都石化了,啥玩意?二钱?他们没听错吧,这公子说的二钱是他们认为的银子吗?
小渠也懵逼了一下,然后就狂喜,她得意思是两文钱,结果整岔劈了:“啊,公子,对,就是二钱,就冲这个名字,您就该知道它值那么多。您是个识货的,要是那不懂门的还不知道啥是云英鸡蛋呢。您放心,这二钱花了绝对值,您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保准吃了一回想二回。”
嘴上那么说,心里小渠却是偷着乐,感情这公子是个不知物价的主,完全就是生活小白啊,她可真幸运,头一回做生意就遇到了这么个大客户,要是她日日来卖鸡蛋,这人日日来买,那她不就发财了嘛?
少年本来都皱着眉头的,这会听小渠一连串的话说下来,就又舒展了眉头,他轻笑了下:“既然如此,我也是头一回听说鸡蛋还有云英之说的,你这里有多少我都买下了。”
小渠吞了下口水,哈?这人这么豪横的,连个价也不讲,就全包了:“额,公子,有二十七个,你要是都买了,我们就把篮子也顺道送给你。”
少年就从袖子里掏出钱袋来,点了下才有些尴尬的说道:“这……我今日就剩了五两银子了,还差四钱,我看不如少买一些……”
他话还没说完,小渠就飞快的说道:“没关系,公子,咱们是头一回做生意,就给你便宜些。本来该五两四钱银子的,就给你抹了零头,正好五两。来,给你。”
说着她就把篮子提到了这少年的脚下,顺手就把少年手里的钱袋子拿了过来给倒了个底朝天,把钱收了,袋子还给少年后,小渠笑的格外灿烂:“公子,今个谢谢你,以后咱们家的云英鸡要是再生了云英鸡蛋我还卖给你。”
说完,她就朝韩家几人使眼色,此时还不溜更待何时呢?
六郎和杏儿会意过来,就赶忙去拉韩正旺兄弟。
实诚憨厚的韩正发还不想走,他有些过意不去的冲着已经挎上篮子的少年摆手:“公子,这不……”
他刚要说出口,就被韩正旺一把捂住了嘴,跟少年匆匆说了句“告辞”后,几人就快速的离开了酒楼门口了。
走出去老远后,韩正发才不赞同的训斥闺女:“渠儿,你这不是坑人家嘛?这鸡蛋咋能卖二钱银子一个呢?要是说出去,将来传开了,人家不都得议论说道咱们老韩家的人不地道?”
不得不说,这韩正发还挺务实本分的,说的话更是在理,小渠可不这么认为:“爹,咱们从头到尾也没说过是哪里来的,姓啥名谁啊?这公子又不认识我们,我们也不认识他,再说了,咱们认为卖贵了,那人家又没说贵,你情我愿的买卖,他咋能怪我们头上呢!”
小渠摊手,当然了,这少年绝对是上了当的,自己随便忽悠了两句,他就主动买了鸡蛋,还自己给涨了价,那能怪到人家的头上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