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弘农杨氏,谋刘吕曹袁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季汉楚歌!
“梁国长史杨青?这是何人,竟有射杀杨奉的本事?”听闻杨奉被梁国长史射杀,刘标亦是惊讶。
虽说这乱世中豪杰林立,不少厉害人物都是鲜有人知,譬如昔日在兖州乘氏县,吕布就曾被县人李进击破。
但杨奉横行多年,屡屡能逃得性命,这保命的本事也是厉害。
如此轻易就被杨青射杀,这难免不让人起疑。
吕布眼一狠:“既为长史,应是杨奉亲近之人。势穷杀主,其心难测;不如杀之,以绝后患。”
刘标摇头:“杨奉在梁国施政凶残,早引得士民怨恨。”
“长史杨青又引众吏射杀杨奉,于梁国士民有恩望。”
“若是杀了杨青,恐会令梁国众吏惊惧,士民惶惶。”
吕布冷哼:“可杨青杀了杨奉,若本侯不问罪杨青,谁来担这个责?”
“孟临先前之意,也只是擒了杨奉,交给天子发落。”
“如今杨奉死了,岂不是正合了曹操的意?”
只是抢粮,罪不至死。
杀了杨奉,吕布就给了曹操问罪的理由。
刘标沉吟片刻:“先见见这个杨青,再行决定吧;眼下正是用人之际,若这杨青有才能又有吏望,也可用。”
“若无才能和吏望,就让杨青去许县,交由天子发落。”
梁国虽小,但也有九县。
要管这九县士民,若无有吏望的人相助,是很难管理的。
对梁国众官吏而言,不论是杨奉还是吕布,都只是外来客。
阳可奉,阴会不会违得看众吏对吕布的观感了。
翌日。
吕布让魏续和侯成继续在砀城抚民修城,刘标则是跟着吕布来到了夏邑城。
长史杨青闻讯,遂因夏邑众吏出城相迎。
刘标仔细打量杨青,问礼轻赞:“杨长史丰神俊朗,不似凡家子弟,不知是出身何家?”
好犀利的眼神!
这就是刘备的儿子,奉孝口中的“惊世之才”?
杨青暗暗吃了一惊,谦逊回礼:“刘都尉过誉了,我出身弘农杨氏之家。”
刘标微微惊讶:“弘农杨氏四世太尉、东京名族,幸会了。”
杨青更谦逊:“我虽然出身弘农杨氏,但只是分家庶子,不敢妄言出身。”
刘标见杨青虽然出身世家名门,但言行谦逊有礼,遂笑道:“不论是主家嫡子,还是分家庶子,最终看的是依旧是个人的才华。天寒地冻,请杨长史入城一叙。”
杨青遣散众吏,邀吕布和刘标入衙署。
见吕布全程都不开口,只有刘标在有意无意的套话,杨青对吕布和刘标间的主次关系又有了新的认知。
看似吕布为主,实则刘标才是主心骨。
到了衙署。
杨青邀吕布和刘标同入酒宴,宴中酒水饮食以及乐舞都安排得很是周到。
尽显大家族出身的子弟待客之道。
酒巡礼后。
刘标问及正题:“来时听闻,杨长史乃杨奉征辟,势穷杀主,杨长史就不怕受人诟病吗?”
杨青看了一眼吕布,见吕布亦有静听之意,遂道:“虽然我是杨奉征辟的梁国长史,但我不是杨奉的家臣,谈不上杀主。”
“既为梁国长史,我就应该以梁国士民安居乐业为重;然而杨奉苛刻士民,又不重视生产,以至于梁国士民嗟怨,百信流离。”
“我在朝中无人,又无法越级奏免杨奉,只能尽力斡旋。”
“杨奉抢夺镇东将军赈济饥民的谷粮,我虽然苦劝,但无济于事。”
“本以为梁国士民会再遭兵祸戕害,不曾想杨奉竟只一日就败了。”
“我见杨奉狼狈回城,劝其投降,杨奉不肯,我担心杨奉攻城,遂趁其疲弱不备,以箭杀之。”
“杀杨奉实属无奈!”
“若镇东将军要治我知罪,我愿入许县领罪,只求镇东将军能善待梁国百姓。”
刘标拊掌:“杨长史一心爱民,镇东将军又岂会送杨长史去许县治罪,那岂不是违了吏民之望?”
“只是这杨奉总归是因镇东将军而死,若天子怪罪,镇东将军难辞其咎。”
“杨长史久事梁国,可有良策教镇东将军渡此罪责?”
杨青表情忽然变得复杂,似是在下什么决断。
良久。
杨青离席向吕布和刘标分别一拜:“镇东将军、刘都尉,在下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标轻笑:“此间就我等三人,出你之口,入我和镇东将军之耳。此外天知地知,又有何不敢讲?”
杨青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敛容肃声:“镇东将军、刘都尉。这杨奉频频招惹镇东将军,又祸害梁国士民,只因杨奉是奉了曹操的密令。”
“方今许县,虽然天子临朝、百官议政,但真正掌权的是司空曹操。”
“曹操欺天子年幼不识军国大事,以二臣贼子冒充忠臣良将蛊惑圣听,许县有识之士无不为之痛惜。”
“奈何曹操势大,天子又轻信谗言,有识之士,有心无力。”
刘标眉头一蹙:“杨长史,你这话若是传到了许县,不仅你会遭罪,弘农杨氏也会因你而遭罪。”
“须知:祸从口出啊。”
杨青长叹:“刘都尉有所不知。前年曹操迁徙天子入许县,百官大宴,只因文先公面有不悦,曹操就奏请天子将文先公跟司空张喜一同罢免。”
“去年初袁术在淮南僭越称帝,曹操以文先公跟袁术有联姻为由,诬陷文先公勾结袁术废帝,又将其下狱。”
“若非孔文举和众贤臣力保,文先公恐怕会冤死狱中。”
“虽然曹操最后释放了文先公,但弘农杨氏的士子也连遭贬黜。”
“我在许县待不下去,又闻徐州招贤纳士,本想去徐州求官,不曾想在睢阳又被恶霸欺辱。”
“杨奉又恰巧至此,自恶霸手中救了我,闻我出身,又辟我为长史。”
“我本以为杨奉曾为护驾功臣又跟曹操有大仇,可奉为明主,不曾想杨奉来梁国前竟然暗投了曹操。”
“不瞒刘都尉,我射杀杨奉其实也有私怨。”
“想我杨青乃弘农杨氏之人,曹操害我杨氏在先,我竟然还有眼无珠误以为杨奉是忠君爱民之臣。”
“若不杀杨奉,我念头难以通达。”
说到最后,杨青的语气也变得激动。
吕布拍案而起:“说得好!杨奉狗贼,甘当曹操的鹰犬,又岂会是忠君爱民之臣!”
“孟临,就不用吓唬杨长史了,以本侯观之,杨长史也是性情中人。”
“如今正值用人之际,不如奏请杨长史为梁国国相,替天子安抚士民。”
刘标起身向杨青行了一礼:“方才言语多有冒犯,请杨长史海涵。”
杨青连忙回礼:“我射杀了杨奉,既影响了名声,又给镇东将军添了烦恼,又岂敢再让镇东将军请奏我为梁国相?”
“更何况,曹操本就对杨氏不满,即便有镇东将军表奏,又岂敢委任杨氏人为梁国相?”
“镇东将军可另行委任大才,我愿全力协助新的梁国相,安抚梁国士民。”
见吕布又要开口,刘标走向吕布,给了吕布一个“别添乱”的眼神。
吕布这才悻悻闭口不言。
刘标回身又问:“如今曹操势大,又有谋镇东将军之意。”
“杨长史久在许县,又是弘农杨氏之人,想必对许县的局势都很了解。”
“不知杨长史可有良策替镇东将军化解危机?”
杨青凛然:“今日宴请镇东将军和刘都尉,我也正有此意。”
“曹操势大,在于兵威,以兵威要挟众臣,以至于忠臣良将敢怒不敢言。”
“倘若许县的忠臣良将能结连外援,必能制衡曹操。”
刘标“嗯”了一声:“杨长史之意,莫非想让镇东将军跟许县的忠臣良将为援?”
“只是这朝中谁是忠臣谁是良将,镇东将军也难辨真假啊!”
try{ggauto();} catch(ex){}
杨青摇头:“不用镇东将军去分辨谁是忠臣谁是良将,只要是反对曹操的,都可以结援。”
“天子入许县后,宿卫的兵侍都是曹操的党旧姻戚。议郎赵彦曾入宫为天子陈言时策,曹操闻讯就将赵彦杀了。”
“天子内外近侍,也都被曹操以各种理由诛杀,东归之臣莫不心寒胆惊。”
“昔日曹操为了能让天子去许县,曾奏请天子封董承、伏完、丁冲、种辑等十三人为列侯,以为助力。”
“我虽然不敢说这十三人得势后未必不会是下一个曹操,但我可以确定这十三人都对曹操不满。”
“镇东将军可暗中遣人入许县,许之以利,晓之以理。”
“如此一来,许县有识之士有了在朝堂上对抗曹操的底气,镇东将军也不用担心被曹操巧立罪名。”
吕布听得心情舒坦,小声对刘标道:“孟临,本侯觉得,这杨长史说得挺有道理的。这是个人才,可以用。”
吕布对杨青的观点很认同:只要反对曹操,大家都是好朋友。
刘标沉吟片刻:“镇东将军对许县不熟。”
“杨长史既是弘农杨氏的人,想必也能请动弘农杨氏的门生故吏入许县。”
“不如这事就交给杨长史去负责如何?”
“若朝中有识之士瞧得起镇东将军,镇东将军自然愿意结为外援。”
杨青又看向吕布。
吕布昂头:“孟临之意,便是本侯之意。若朝中有识之士有意,本侯定当相助。”
杨青拜谢:“若如此,我等定能诛除曹操,还汉室一个朗朗乾坤。”
宴尽。
杨青离去。
刘标披着裘衣,在院中踱步沉思。
杨青的话,刘标没有信。
善巧言者必然巧于言。
刘标就是巧言忽悠的高手,杨青一开口,刘标就觉察到了不对劲。
本想在宴中多试探,结果吕布被杨青的话勾得热血沸腾,让刘标没能将想问的都问清楚。
踱步间。
吕布也来到院中:“孟临在想何事?你都在这院中踱步半个时辰了。”
刘标止步:“在想杨青的话。”
“杨青是个性情中人。虽然射杀了杨奉,但情有可原。本侯又观其才学,远胜许汜,是个人才。只可惜杨氏得罪了曹操,否则杨青很适合当这梁国的国相。”吕布显然对杨青有不少的好感。
刘标点头:“的确。温侯是个同时具备忠勇义仁礼智信的大德之人,远近贤才必会争相依附。”
吕布的笑容瞬间一滞。
又提“大德”,本侯最恨“大德”。
“孟临,这旧事就不用再提了吧。”吕布的语气不太自然。
刘标淡笑:“我只是在提醒温侯,这世间善巧言者不知凡几,温侯要有自知之明。”
吕布只感觉郁气又增:“本侯怎就没有自知之明了?”
刘标轻叹:“弘农杨氏,四世太尉,东京名族。”
“如今一个自称出身弘农杨氏的士子忽然跑来向温侯献策,温侯是觉得能入了弘农杨氏的眼?”
吕布犟着脖子:“杨青只是个分家庶子,且弘农杨氏如今正被曹操打压。”
刘标摇了摇头:“杨青弱冠之龄就博学广知,读书不少;被杨奉辟为长史后又能得众吏之心,心智不俗;有一箭射杀杨奉的箭术,必有名师;又敢为温侯结援许县公卿,交友必广;温侯不觉得这很离谱吗?”
吕布有些懵:“这很离谱吗?这,难道不正常吗?孟临你都没十八。文远也是少时为吏,本侯在十五岁的时候都能猎杀虎豹了。”
刘标沉默。
这理由,我竟然找不到反驳的点。
这就是高手看低手,再离谱都觉得很正常是吗?
“哎。”刘标扶额:“温侯你觉得陈元龙的弟弟陈应,本事如何?”
吕布不假思索:“不如许汜。”
刘标加重了语气:“可陈应是下邳陈家的嫡次子。一个嫡次子不如许汜,一个分家庶子比许汜强。”
“这难道还不可疑吗?”
吕布感觉脑袋有些疼:“孟临,你到底想说什么?”
刘标叹气:“我只是想告诉温侯,若今后你觉得谁说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就想想陈汉瑜那句“温侯是同时具备忠勇义仁礼智信的大德之人”
“再不济,你也想想小婿我以前是怎么忽悠你的。”
吕布本来还觉得有道理,听到后一句,郁气变火气,瞬间如被踩了脚猫一般:“你终于承认以前在忽悠本侯了?”
刘标退后几步,面带笑意:“温侯,这旧事就不用再提了吧?你刚才说的!”
吕布哼了哼:“孟临既然有怀疑,那这杨青就不能再用了。不如让杨青去许县。”
“这梁国的长史,本侯另选贤能,省得今后又被杨青给诳了。”
虽然对杨青有好感,但吕布对刘标好感更多。
尤其是,刘标将杨青跟陈珪串联到了一起,恨屋及乌下,吕布对杨青的好感也急剧下降。
刘标再次摇头:“温侯,这用人又不是战场厮杀,非得分个鱼死网破。”
“我虽然怀疑杨青的用意,但我不怀疑杨青的能力。”
“眼下梁国正值用人之际,他这个梁国长史,不仅得用,还得重用。”
“至于这梁国国相,可暂时委任高顺。”
“你说谁?高顺?”吕布讶然:“高顺只会统兵打仗,你让他来当梁国的国相,还不如让魏续来当。”
刘标轻笑:“温侯,你对高顺是一点都不了解啊。”
“温侯觉得高顺只会统兵打仗,那是因为温侯你只让高顺统兵打仗。”
“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又不饮酒,不受馈赠,虽然少言辞,但每言必有道理。”
“不论是性格粗犷的宋宪、侯成、魏续、侯谐,还是沉默寡言的张辽、曹性、秦宜禄,我都能以巧言拉拢其心。”
“唯独高顺,这家伙我从未在他身上真正讨到好处。”
“之前对我尊敬,也是因为我会成为温侯的女婿。”
“也不知道温侯你当初许了高顺什么好处,竟能让高顺对你忠心不渝。”
“让高顺来暂领梁国国相,任那杨青如何巧言,也无济于事。”
“我都拉拢不了的人,我不认为还有第二个人能拉拢。”
吕布没听到重点,直瞪瞪的盯着刘标:“贤婿,这秦宜禄是什么时候被你拉拢的?”
刘标说漏了嘴,退后一步,尴尬一笑:“温侯,这不是重点。”
......
别院。
杨青同样在思考今日跟刘标和吕布的攀谈。
【吕布头脑简单,只要顺着吕布的想法,就很容易取得吕布的信任。
只是这刘标,反应太平淡了。
对我说的竟然没有感到一丁点的惊讶,仿佛早就知道似的。
可以刘标的年龄出身家世,以及吕布的反应,不应该知道才对。
难怪奉孝上次去了彭城后,就不想见再见到刘标第二次。】
杨青又提笔在竹简上写下四个名字,分别是:刘备、吕布、曹操、袁绍。
【天子虽然东归,但野心险恶之徒不减反增,比起董卓、李傕和郭汜,这四人更难对付。
不过。
越难对付,才能越显出我的本事。
弘农杨氏,四世太尉,可不能在我这一代断了。
曹操一介赘阉遗丑,竟也敢倚仗兵威欺凌弘农杨氏。
王允能借吕布之力诛杀董卓,我同样也可助吕布之力诛杀曹操。
这大汉,终究还是得靠我弘农杨氏来拯救!】
杨青起身,又将这竹片上的四个名字用小刀划掉,丢在火盆中。
眉宇之间,尽显世家贵子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