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好消息:太史慈出城请降,刘吕尽得江北之地。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季汉楚歌!
吕布眼一瞅,语气怪异:“又认了个义兄?”
咳咳。
刘标轻咳两声:“那倒没有。子扬兄是光武之子、阜陵王后裔,胆智不俗。”
“昔日巢湖郑宝聚众为寇,想掳掠百姓去江东,子扬兄孤身入巢湖,单刀杀郑宝,贼众皆不敢动。足见其胆色。”
“去年子扬兄又识破了孙策的调虎离山之计,虽然没能劝住刘勋,但也足显其智略。”
刘晔忙道:“杀郑宝只是运气,我也没能劝止刘太守,不敢称胆智不俗。”
吕布瞥了一眼笑眯眯的刘标,心中猜到了刘标的想法。
虽然认的不是义兄,但刘晔是汉室后裔。
这笑容,神似跟昔日在陈国跟刘宠攀关系时。
“原来是孟临的同宗。”
“宗室多俊杰,汉室再兴有望啊。”
吕布热情的招呼刘晔。
别看吕布表面似乎“粗犷”,这内心精得很。
刘标存的是夺天下之心。
待扫灭群雄后,必然是要称帝的。
可这洛阳还有个小皇帝刘协,刘标想称帝在宗室礼法上又绕不过去。
想在刘协没死且有后的情况下得到宗室礼法的认可,其中一条很关键:刘姓宗室的承认。
只要有足够多的刘姓宗室承认刘标的帝位比刘协更合乎宗室礼法,刘标就能将刘协取而代之。
洛阳的三公九卿不同意?
曹贼余孽,有何面目妄言?
去年。
彭城王刘和回彭城,刘标说服吕布,让出了彭城王府。
刘备又表奏前琅琊王刘容弟弟刘熙为新的琅琊王,征得下邳哀王刘宜的寡母遗孀同意后寻了个刘姓子过继袭爵,且又为东海王刘祗和沛王刘曜修建新府。
虽然这些诸侯王的地位一代不如一代且军政都得让国相来管理,但依旧是名义上封国的王。
除此外。
诸侯王分出的支脉且没落的刘姓后裔,都或多或少的得到了优待。
看似简单的扶持优待。
实际上,刘标是在尝试解决推恩令打破的平衡。
汉初的分封树藩、白马之盟、扶植外戚,构成了相对稳定的权力三角。
后因藩王坐大,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来削弱藩王的权力。
效果明显,过犹不及。
由于推恩令推得太狠。
导致宗室无权,无法辅佐皇室。
不论是藩王、外戚,还是清流、常侍,放任任何一方坐大,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秦始皇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
能一家独大,谁愿跟你同分权力?
彭城街上卖炊饼的都想将门店开满整条街。
将宗室的权都往死里削,哪个宗室还会真心想着辅佐皇室?
反正辅佐了皇室,最终都得被清算。
傻子才辅佐!
刘邦白马之盟那句“国以永存,施及苗裔”也就成了屁话。
人心散了,就不好带了。
如今。
藩王无权、外戚无势、清流不存、常侍消亡,唯有地方豪族坐大。
若不能制约世家豪族,即便称了帝,也只是隔鞋擦痒。
王莽的井田制,光武帝的度田令,都因世家豪族的阻挠成了笑话。
刘标有农术。
虽然能借助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让这个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想让这个矛盾得到进一步的缓解,就必须将权力分散。
不论是藩王、外戚,还是清流、常侍,只要有利于集权的,都得尝试。
屁股决定脑袋,刘标可不想今后受制于地方豪族。
吕布的热情让刘晔有些受宠若惊。
跟着刘勋的时候,刘勋虽然尊重刘晔,但不会如此的热情。
一阵好言安抚后。
刘晔这才迈着有些晕的步伐离寨去皖城。
“孟临,本侯方才,可有礼贤下士的风范?”吕布得意的自夸,脸上都写满了“贤婿快来夸我”。
刘标欣然一笑:“温侯即便什么都不说,都自带三分礼贤下士的风范。”
吕布大笑:“还是孟临说话最中听!”
顿了顿。
吕布又问:“刘晔去皖城,能说降太史慈吗?”
刘标笑容依旧:“周瑜孙权渡了河,太史慈对周瑜的承诺也就完成了。”
“昔日孙策的不杀之恩和对刘繇的发丧之义,太史慈也舍命相报了。”
“肯开城让百姓归田务农,太史慈的内心其实也是想降的,只是降了终究对名声不好。”
“需要有个名仕,给太史慈寻个合适的理由。”
“这也是我让刘子扬去皖城的用意。”
吕布点头:“原来如此。重信义的人,内心都纠结。”
.....
刘晔来到皖城,自报了身份。
太史慈没有拒见,似乎早有所料:“先生来此,是来当说客的吗?我一生最终信义,若是劝我降,可以离去了。”
“你乃淮南名仕,我不想让你面上难堪,你可回去告诉刘标,要战就战,我不惧一死。”
刘晔不慌不忙:“都尉误会了,我并不是来劝降的。”
太史慈眉头一蹙:“不是来劝降的,那你是来作甚的?”
刘晔作揖一礼:“古有墨子劝战,最终让楚宋罢兵言和;刘晔不才,也想相仿墨子劝战,让皖城士民不再受刀兵之苦。”
太史慈冷笑:“我已经颁布告示,百姓可自由出城务农,何来的刀兵之苦?”
刘晔平静如旧:“伏波将军一日不退兵,皖城一日不得安宁。”
“此时罢战,只因伏波将军和都尉都不想耽误了农时。”
“农时一过,大战再起,又岂会没有刀柄之苦?”
太史慈喝道:“我也读书,这段记载说的是楚国攻宋,墨子劝楚王罢兵;你要效仿墨子,应该去劝刘标罢兵。”
刘晔轻笑:“都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墨子在劝楚王罢兵前,先见了公输盘,然后才见的楚王。”
“其本意在于,若是善于攻城的公输盘认为不能破宋,楚宋的刀兵就可以免除了。”
“都尉就如公输盘一般,骁勇善战,是平南将军信任的大将;若都尉想战,伏波将军和平南将军的战事就不可避免。”
太史慈蹙眉:“若刘标不战,我又岂会再战?”
刘晔拊掌:“有都尉这句话,那我就放心了。”
“都尉没有再战之心,皖城士民终于可以迎来和平了。”
“既如此,还请都尉率皖城将吏,迎伏波将军入城。”
太史慈微微一愕:“我只说了不战,为何要迎伏波将军入城?你莫不是忘了,若是劝我降,可以离去了。”
刘晔讶然:“都尉怎会还有这样的想法?为何非得执着于降?”
“莫非平南将军孙策,不甘于当一个小小的吴侯,已经效仿袁术,僭越称帝,当了吴帝了?”
“都尉,你莫非也背叛了大汉,甘愿当一个叛逆了?”
“若如此,都尉置东莱的老母妻儿于何地?”
“这可是抄家灭祖的大罪!”
“都尉,你真的背叛了大汉了吗?”
刘晔一阵连珠炮的反问,问得太史慈一句话也反驳不上来。
直到刘晔话问完了,这才拍案而起:“平南将军没有称帝!我也没有背叛大汉!”
刘晔“松了一口气”:“都尉,你早说啊,吓死我了!若你真的背叛了大汉,那我这个汉室后裔,肯定会被你砍了祭旗。”
太史慈的胸脯起伏,显然被气得不起。
“刘晔,你到底想说什么?”太史慈瞪着眼,双手按在桌上。
刘晔故作疑惑:“都尉,你是大汉的都尉,伏波将军是大汉的伏波将军。”
“如今刘太守死了,庐江无主。伏波将军来皖城主持军政,都尉身为下官,难道不应该率皖城将吏迎接上官吗?”
“都尉以前在青州也是州府吏官,应该懂得这个规矩的。”
“我委实不明白:都尉没有背叛大汉,伏波将军也没有背叛大汉,都尉为何会觉得这下官迎接上官,就是在降?”
太史慈语噎。
try{ggauto();} catch(ex){}
这怎么反驳?
降?
刘晔从头到尾都没提让太史慈投降,只是自称来劝战的。
太史慈的内心,再次变得纠结。
刘晔见状又道:“都尉,自古义士,既有小义,也有大义。”
“小义者,一诺泰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大义者,心怀天下,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方今,世道纷乱,公理不存,国家面临崩毁的危险,黎庶面临死亡的威胁。”
“都尉为报平南将军不杀之恩和为正礼公发丧之义,持剑追随,只是小义。”
“若能手提三尺长剑,为大汉平定战乱,升天子之阶,留青史美名,才是大义。”
“圣人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小义和大义不可兼得,舍小义而取大义,方为国之义士。”
“如此,都尉在东莱的老母妻儿,也能以都尉为荣。”
太史慈的内心,更是纠结。
刘晔没有催促,而是静静的等待太史慈的回答。
其实。
是小义和大义,本身其实是没有区别的。
小义也好,大义也罢。
都是信义。
刘晔耍了个奸,故意将小义和大义进行个人和国家的强行分离,最后引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让太史慈二选一。
虽然不道德,但刘晔要的是结果。
只要太史慈肯弃孙策投刘标,兵不血刃的解决了皖城的战祸,是否道德就不重要了。
太史慈的内心坚持其实并不强烈。
正如刘标猜测的一样,太史慈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
良久。
太史慈长叹,向刘晔一拱手:“请转告伏波将军,稍后我会引全城将吏,出城迎接。”
刘晔大喜而起:“都尉深明大义,刘晔佩服。”
太史慈的决定,也让皖城的将吏松了一口气。
周瑜和孙权离开,皖城的将吏早就没了战心,只因太史慈没有下定决心,刘标也未攻城,这才保持了暂时的和谐。
若太史慈执意要战,以皖城将吏如今的心态,必然会内讧!
城门口。
太史慈引将吏拱手而立。
刘标引众将到来。
见到太史慈。
刘标热情向前,扶起了就要行礼的太史慈:“太史都尉深明大义,皖县士民必会感念太史都尉的恩义。”
“这一礼,我受不起。”
太史慈面色羞惭:“终究是负了平南将军,我已无颜面,请允许我返回东莱,陪伴家母。”
刘标笑道:“太史都尉多虑了。”
“你的建昌都尉尚未得到天子认可,只是平南将军临时授予,算不得正式出任。”
“你现在本就是清白自由身,去留随意,不必向我请示。”
“大汉以孝治天下,你离家多年,本就应该回去陪伴令堂,这也是情理之中。”
“只是返回东莱,路途遥远,你这一个人回去,我也不放心。”
“不如同回彭城,我再给你准备过关文书,路上就不会遇到意外。”
“太史都尉,意下如何?”
刘晔在一旁听得心惊。
对刘标的认识又多了几分。
若是器量小的听到太史慈这话,估计都有不满了。
耗费精力就为了让你归附,你开口就要回家养母?
刘标想的不一样。
刘晔只是让太史慈放弃继续厮杀,想让太史慈归附,刘晔的家国大义是不够的。
太史慈当初为什么要去助孔融?
因为太史慈的母亲受了孔融的恩惠,要让太史慈去报恩。
太史慈当初为什么要去助刘繇?
因为刘繇也是东莱人,去扬州前专程去找了太史慈母亲,给太史慈留了信。
太史慈是太史夫人教出来的,对恩义信义都极为看重。
想让太史慈在徐州效力,就得让太史夫人来助太史慈下决定。
即便太史慈不请求返乡,刘标也会让太史慈返乡的。
还有什么会比太史夫人的话,更能让太史慈下定决心的?
太史慈见刘标答应得如此爽快,也是暗暗松了一口气。
急急返回东莱,除了离家太久外,太史慈也担心留在皖城会跟孙策刀兵相见。
本就心中有愧疚了,若还要跟孙策刀兵相见,那就真不当人子了。
入城后。
刘标没有去衙署设宴庆祝,而是安排人挨家挨户的安抚城内的士民,刘标也选了一条街去安抚。
乱世什么最重要?
民心!
乱世的天灾人祸下,不论你是王侯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逃不过一个意外身死。
谁能真正护住士民,谁才能在乱世中受到支持。
一连三天。
刘标都在安抚皖城的士民。
安抚的同时。
刘标专程带上了刘晔、纪灵、黄猗、袁胤和阎象五人。
待得安抚了城内士民后,刘标才简单的设了宴。
“孙策虽然退了,但皖县百废待兴。”
“前年饥荒后,皖县的民户已经不足三千户,人祸无情,我等为官者应当自省。”
“即日起,以刘晔为皖城县令、阎象为皖城县丞、纪灵为皖城县尉,袁胤为主簿、黄猗为门下贼曹。”
“尔等五人,虽然行的县职,但要做的是郡事,等什么时候皖城民户过一万了。”
“你们就是庐江郡的郡府官吏。”
“皖口我会暂时留下张辽相助,待皖县稳定,张辽会将战船带回寿春。”
“你们五人,都曾是袁术的故吏,对淮南的情况也很熟悉。”
“我只有一个要求:民以食为天,农为事之重。任何事都不能比种地更重要,谁要是敢耽误种地,不用请示,直接砍了种进地里。”
五人皆是心中一凛。
刘标的语气虽然淡,但没人会质疑刘标的决心。
“谨遵伏兵将军之命!”
刘标这样交代,就意味着要离开皖城了。
周瑜和孙权跑了,沙羡的刘表也不敢染指庐江。
刘标自然没有再待在皖城的必要。
早在入城的时候,吕布和庞统就引了主力返回彭城了。
相对于南部的孙策,不论是刘标还是吕布庞统,更在意的是北面的曹操和袁绍。
不继续将孙策打死,除了要利用孙策跟刘表互相牵制外,更重要的是:时间不够!
平江东没个几年是平不了的。
不论是曹操还是袁绍谁赢了,都不可能给刘标几年的时间去专门平定江东。
划江而治,是目前最稳妥的办法。
江东虽然好,但徐州才是刘标的基本盘。
丢了西瓜拣芝麻的事,刘标是不会干的。
扫荡群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尤其是:徐州如今还不具备战国强秦的力量,没办法一扫六合,所向披靡。
军国大事,以稳为主。
而在吴郡。
刘备守住江口,稳扎稳打。
既不冒进,也不深入。
反而在结交吴郡的名仕隐士。
与其说刘备是来夺吴郡的,不如说刘备是在效仿孔子带着三千弟子周游列国一般,来周游吴郡江口诸县的。
什么?
不让我拜访名仕隐士?
好好好!
翼德,给我揍!
朱治管不住刘备,归来的孙策同样管不住刘备。
不少在吴郡的名仕隐士甚至主动去刘备的营寨拜访刘备!
谁让孙策在江东管杀不管治名声太差呢?
孙策也不是没想过去攻打刘备的营寨。
可刘备也不是善茬。
文有陈登、简雍、孙乾,武有张飞、陈到、夏侯博、颜虎、文豹、张豺、高狼、臧霸、孙观等。
又有步骑万余。
后方还有广陵的粮草渡江运来。
只要不贪功不冒进,刘备在吴郡这根扎得就跟个万年古松似的。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