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头的一些话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红楼晓梦!
近来看书评,总有读者拿原文来辩驳,一个个回复过去怕是来不及,干脆在开篇说明一下。
我写的是红楼同人,自然要遵循原著,这个没的说。但原著有些话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正应了那句‘真实隐、假语存’。
这里举两个例子,先拿争议极大的秦可卿举例。
看原文描述: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温柔和平,被贾母赞为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贾母下面的重孙不少,成婚的就一个贾蓉,那这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说了有啥用?这不是废话吗?就这么一个,正着数、倒着数都是第一。对吧?
再看这一句‘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这话放在现在是好话,可放过去可不是好话,起码不能用来形容大妇。放在成书那个年代,谁要是用这话形容哪家的正室夫人,那就跟骂街没区别,擎等着人家跟你翻脸吧。
有了这个前提,再看这话还是好话吗?明显是反话正说。
另有一例,书中说王子腾累次保举,贾雨村这才高升大司马。
可原文分明写的是,贾雨村补授,补授什么意思?品级早就够了。而王子腾才是迁,迁才是升官。
再说,王子腾先是京营节度使,后为九省统治,最后为九省都检点。
这官职实在不好对照,可按照京营节度使来看,理应是武官,甚至后头明升暗降,有没有兵权都不好说了。
再看贾雨村履历,红楼元年进京赶考,其后红楼六年自知府任上丢了官。不到六年,升到了正四品的知府,这说明什么?说明贾雨村八成是翰林出身。
以这个逻辑推算,贾雨村大概率与林如海是同年,否则解释不了一个进士怎么跑去林如海家教导黛玉一个小女孩的。
林如海什么履历?进士探花,其后肯定进馆阁授翰林编修,文中有个兰台大夫,这就跟御使言官沾边了。
明清之际两个升官快车道,一个是入翰林,一个是走言官路线。御史只是正七品,可只要升一级,上头就是左右佥都御史,那可是正四品的官职。
林如海死在扬州,名为巡盐御史。网上都说林如海是正七品,这个就扯淡了。探花出身,入馆便授翰林编修,怎么可能只是一个七品官?平常的庶吉士放出去都是知府起步。
try{ggauto();} catch(ex){}
如此推算,此时林如海应该是盐运史,从三品的官职。这个官职必须是皇帝亲信,有自己军队,地方上管不着,比正经巡抚还要厉害,只比总督差一些。
以此为前提再来看,贾雨村罢官后投奔林如海是不是就靠谱了?
所以后头贾雨村官复原职……不能说官复原职,如州只是寻常州,金陵一地可是堪比顺天府的,按规矩来说,金陵知府比平常知府还要大才对。
原文中说林如海写了一封信,让贾雨村去找贾政帮忙跑官,贾政不过是个员外郎,能帮得了这事儿?
以林如海当时的身份,他自己就能给办了!
再看其后贾雨村升迁轨迹,眼看就要入阁拜相了,这说明什么?先前的政治污点肯定是没了的,不然不可能补授大司马。
合理推测,这期间肯定是翻案了,林如海有没有插手不好说,但贾雨村的官肯定是林如海办的。
所以此处文中大概率是以贾家的视角来描述此事,后续贾雨村连宗,同样也是如此。
人家都兵部尚书了,又是馆阁翰林出身,又协理军机,入阁拜相指日可待,跟你个日薄西山的旧勋贵连宗?
纵观历史,开国前两代勋贵还吃香。第一代跟着皇帝创业,第二代好歹脸熟。到了第三代皇帝,这可是从小长在宫里的,跟对外头勋贵防范大于信任。
贾家到贾琏这儿都第四代了,你说皇帝如今是个什么心思?贾元春封贤德妃看似风光,贾家腆着脸自称贵妃,历史上哪儿有两个字封号的贵妃?
我看元春封妃,与其说是宠幸,不如说是骄兵之策。
这等情况下,贾雨村疯了才会跟贾家连宗!
回过头来再看王子腾累次保举,这话大抵就是反话正说了,极有可能,贾雨村与王子腾是政敌。
还是那句话,真事隐、假语存,后续还有不少,随着慢慢展开我再逐一说。
大家伙也不用急着喷,非得说跟原文不符,同人嘛,逻辑自洽就好,我要是真有严重逻辑矛盾,到时候你们再喷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