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在外而安 第525章 平定西北(三)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重生于红楼末年!
袁绵侯、李过之两部人马前来长安乞降一事,经《长安早报》报道,并由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晚报》转载以后,很快就传遍了金陵城中的大街小巷,这座繁华的都城就像被投入巨石的平静湖面,掀起了层层波澜。
在金陵的皇宫之中,朝堂之上的气氛凝重而热烈。平日里身着华丽朝服、神色威严的大臣们,此时都一改往日的沉稳,纷纷交头接耳,议论声此起彼伏。
“陛下,这袁绵侯、李过之两部人马,虽说之前是杂牌军,但如今前来乞降,必是走投无路。他们在乱世中艰难求生,处境着实可怜。”一位年迈的文臣,颤颤巍巍地出列,拱手说道,“臣以为,我朝一向以仁义为本,此时若能接纳他们,施以援手,不仅能彰显陛下的仁慈之心,更能让天下人看到我朝的宽厚胸怀,日后定能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前来归附。”
他的话音刚落,立刻有一位武将站了出来,双手抱拳,朗声道:“大人此言差矣!这两支杂牌军,此前一直四处流窜,虽说是迫于无奈,但也给各地百姓带来了不少麻烦。他们的底细我们都不清楚,谁能保证他们此番乞降不是心怀叵测?若是贸然接纳,万一他们在我朝内部生出事端,那岂不是养虎为患?”
朝堂上的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接纳,认为这是扩充实力、展现仁德的好机会;另一派则坚决反对,担心会带来潜在的危险。双方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
而在金陵城的街头巷尾,百姓们也都在热议此事。茶馆里,说书先生正唾沫横飞地讲述着袁绵侯、李过之两部人马的传奇经历,引得众人听得如痴如醉。
“听说这袁绵侯原本也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为了活命才被迫落草为寇。后来他带领着一帮兄弟,在乱世中苦苦挣扎,就是想找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如今来乞降,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啊。”一位茶客感慨地说道。
“是啊,这李过之也是个可怜人。他的家人都在战乱中丧生,他为了给家人报仇,才拉起了一支队伍。现在走投无路了,来咱们金陵城乞降,咱们可不能太绝情了。”另一位茶客附和道。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此表示担忧。“这些杂牌军,说不定就是来骗吃骗喝的。他们要是在长安城里捣乱,那可怎么办?陕省老百姓饱经战乱之苦,好不容易才过上了几天舒心日子,可再也经不起任何折腾了啊。”一位老者皱着眉头说道。
在金陵的文人雅士圈子里,大家也都在谈论着这件事。一些文人墨客纷纷挥毫泼墨,写下了自己对这两支杂牌军的看法。
有的认为他们是时代的受害者,值得同情和接纳;有的则认为他们是扰乱社会秩序的不安定因素,应该谨慎对待。
一时间,金陵朝野上下都被这两支乞降的杂牌军所吸引。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既有同情和怜悯,也有怀疑和担忧。
这场关于袁绵侯、李过之两部人马的讨论,不仅反映了金陵城的社会风貌,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而最终,朝廷将会做出怎样的决策,这两支杂牌军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都成为了金陵城人们心中的一个谜团。
最后,还是新民帝周进乾纲独断,做出了接纳袁、李两部人马的决定。
“即便朝廷的财务形势再不宽裕,但也不能公然将对方拒之门外不是?而且,松江海贸收入,每年都有不少增长,咱们只要狠狠心,咬咬牙,这笔意外开支,也不是不能承受。”
“袁、李两部人马真要因为饥寒交迫,闹出人命来了,那大家脸上也都没有光彩不是?”
有了新民帝周进这一番话,金陵新民朝廷便在第一时间,向陕省巡抚衙门发文,调集了上万件棉衣、数十万斤粮食,对袁、李两部人马进行接济。
但这还只是第一步,虽然成功地安抚住了上万投降士卒,但在给予这些投诚者何种福利待遇的问题上,各方意见又再一次陷入到了广泛争执之中。
尤其是张诗韵一系和白秀珠一系,在这个问题上难得地达成了一致意见,她们俩都不愿意看到韩奇再次立功,从而增加韩雪贵妃的儿子、镇南王周登的夺嫡机会。
故而金陵新民朝廷,对于袁、李两部人马开出来的条件,固然不算苛刻,但也远低于袁、李两部人马的普遍预期。
冬日的长安城外,寒风凛冽,吹过那片临时搭建的营帐,发出阵阵呼啸。
袁绵侯和李过之站在营帐前,望着营地里那些神情各异的士卒,心中满是无奈与焦虑。
就在不久前,他们带领着这两部人马向金陵新民朝廷乞降,本以为从此能有个安稳的归宿,过上好日子,可如今,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
前些日子,朝廷送来了粮食和棉衣,让这些许久未曾吃饱穿暖的士卒们喜出望外。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朝廷的关怀,对投效金陵新民朝廷充满了乐观的期待,以为从此能成为正规军,有稳定的收入,能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投降容易,想要被吸纳进入周进一系各地新军,却困难重重。
新编陕军总兵李信倒是对他们队伍中的燧发枪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李信亲自来到营中,与袁绵侯、李过之二人商讨此事。
他目光炯炯,言辞恳切地说道:“二位兄弟,你们队伍里那些熟练的燧发枪手,那可都是难得的人才。在如今这乱世,火器的作用愈发重要,有了他们,我们的新军实力就能更上一层楼。只要是这样的苗子,我李信有多少接受多少。”
袁绵侯和李过之心中一喜,本以为这是个好机会,能让大部分兄弟都有个好去处。可他们很快就发现,受制于物资供给,他们两部人马中的燧发枪手本来就少得可怜,而那些熟练且有一定经验的,更是如同凤毛麟角。大部分士卒,依旧习惯于使用传统的弓箭、刀矛作战。
对于这部分士卒,出路则变得十分狭窄。只有极少部分有一定文化水平、能读书识字的人,有机会被地方州县巡检部门接收,吃上皇粮。而其他绝大多数人,都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解甲归田。
当这个消息在营地里传开时,士卒们的脸上满是震惊与失望。他们原本以为投降朝廷就能改变命运,可如今却要被遣散回家。
遣散费虽然人人都有份,按照级别大小,从三五十两银子到上百两不等,但这对于他们来说,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这可怎么办?我们在外面闯荡了这么多年,早已习惯了刀口舔血的日子,现在让我们回家种地,我们根本就不会啊!”一个年轻的士卒满脸焦急地说道。
“是啊,我们家里早就没什么人了,回去也不知道能做什么。这遣散费花完了,我们又该如何生活?”另一个年长一些的士卒也唉声叹气地附和道。
袁绵侯和李过之看着士卒们的反应,心中也很不是滋味。他们想让这些人早些拿到遣散费走人,毕竟这样僵持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但他们也清楚,不能再动用往日那般狠辣手段了。现在他们已经投降朝廷,一切都要按照朝廷的规矩来办。
“兄弟们,我知道大家心里都不好受。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朝廷有朝廷的难处,我们也得理解。”袁绵侯站在营帐前,大声地对士卒们说道,“遣散费虽然不多,但也能让大家维持一段时间的生活。等回到家乡,大家可以用这笔钱做点小生意,或者租几亩地,好好过日子。”
然而,他的话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士卒们依旧满脸不满,盘桓在长安城外不走。他们觉得自己被袁、李两位大人抛弃了,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
就在这时,李过之走上前,试图安抚大家的情绪:“兄弟们,我们当初选择投降,就是为了能有个更好的未来。虽然现在的情况不如我们所愿,但我们也不能自暴自弃。大家先拿着遣散费回家,等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想办法。”
可士卒们根本听不进去。他们围在袁绵侯和李过之身边,七嘴八舌地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和诉求。有的要求朝廷增加遣散费,有的希望能有其他的安置办法,还有的甚至威胁说如果不解决问题,他们就重新上山为寇。
局面一时间陷入了僵局。袁绵侯和李过之无奈地对视一眼,他们知道,这件事情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掌控范围。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不仅会影响他们在朝廷中的形象,还可能引发更大的麻烦。
无奈之下,袁绵侯决定亲自前往长安城内,向朝廷官员反映情况。他找到了负责此事的官员,言辞恳切地说道:“大人,我们的兄弟们都是真心想要投效朝廷的。他们现在之所以不愿意离开,也是因为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担忧。还望大人能体谅他们的难处,给他们一个更好的安置办法。”
这名官员皱着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你们的情况我已经了解了。朝廷也不是不想妥善安置他们,只是目前确实面临着诸多困难。物资有限,无法将所有人都纳入新军。而且,这些习惯于使用冷兵器的士卒,在新军中也很难发挥作用。”
袁绵侯听了,心中一沉,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继续说道:“大人,我知道朝廷有难处。但这些兄弟们都是跟着我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就这样被遣散回家,无所依靠。能否在其他方面给他们一些机会,比如让他们参与一些工程建设,或者在地方上做一些维护治安的工作?”
官员犹豫了一下,说道:“你的建议我会向上级汇报。但具体如何处理,还需要等上面的指示。你们先回去安抚好士卒们的情绪,不要让事情进一步恶化。”
袁绵侯无奈地回到了营地,将官员的话告诉了李过之和士卒们。虽然大家都知道事情有了一线希望,但心中的焦虑和不安却丝毫没有减少。他们不知道朝廷最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日子一天天过去,朝廷的指示却迟迟没有下来。长安城外的营地依旧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士卒们的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袁绵侯和李过之整日忧心忡忡,他们不知道这场僵持的局面还会持续多久,也不知道最终的结局会是怎样。
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袁、李两部人马的命运,就像这漫天的风雪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
好在对于袁、李两部人马的接收、整编问题,韩奇、李信二人也对此高度关注。
尤其是韩奇,他是恨不得立马从朝廷手中,拿到更多遣散费,好把这两部人马遣散回家了事。
但问题是,韩奇虽然是西北劝降特使,是金陵新民朝廷在西北的全权代表,相当于前朝钦差大臣,但因为朝中有人掣肘,韩奇在诸多事情上都不能做主,故而在招降一事上进展缓慢。
新编陕军总兵李信自然也听到了风声。新民帝周进要搞诸子夺嫡这一套,他是不想参与,也不敢参与,但绕开朝堂之争,解决袁、李两部人马如何遣散的问题,他倒是有一些成熟想法。
“你和三晋行省巡抚冯紫英大人可有交往?”李信询问道。
“我们都是老朋友了,但冯紫英大人尚未入阁,只是一名地方官员,让三晋行省接收袁、李两部人马,承担相应开支,纵使老冯同意,三晋行省议会怕是也会驳回吧?”韩奇苦笑道。
如今不比以前了,地方督抚虽然仍旧是封疆大吏,但权势却大不如前,涉及到各地的重大政策措施,在颁发前都需要经由当地议会审查同意。
韩奇不明白,李信在这个问题上,向他提及三晋行省巡抚冯紫英,究竟是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