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目光温和而坚定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60年代:签到万物,悠闲生活!
李辉站在车间的一角,默默地观察着这一切。他的眼神中透着忧虑,但更多的是坚定。
他深知这些老工人是工厂的宝贵财富,他们丰富的经验对生产至关重要,只是面对新的设备和系统,需要一点时间去调整和适应。
想到这儿,他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
没过多久,李辉就组织了专门的培训活动。
他站在培训室的讲台上,目光温和而坚定地看着台下围坐在一起的工人们,声音洪亮却又不失亲切地说:
“各位老师傅、工人们,我知道这些新东西对大家来说有些陌生,可能操作起来会有些困难。
咱们工厂要想进步,这新设备、新系统的熟练掌握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所以,从今天起,我会和我们的技术团队一起,手把手教大家操作,一定要让这些新东西成为咱们生产的好帮手!”
培训活动正式开始后,技术人员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深入到各个车间,与工人们一对一、面对面地交流学习。
在车间的这个角落,一位技术人员正耐心地教一位老工人如何操作新设备的分拣系统。
老工人看着那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指令和图标,眼里满是疑惑,他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小同志啊,这看得我脑袋都晕啦,这可比以前复杂多了。”
技术人员笑着安慰道:
“师傅,您别担心,刚开始是会觉得复杂,咱们一步步来。您看这个,这是用来设定分拣物品规格的,您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输入数字就好。您试试,要是有什么问题随时跟我说。”
老工人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颤抖着手指在屏幕上点了几下,输入了相关的数字,然后紧张地看着设备。
当设备准确地完成分拣动作后,他的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就像孩子得到了心爱的玩具一样,拍了拍技术人员的肩膀,感慨地说:
“哎呀,还真是不错!这东西虽然看着复杂,学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而在另一个区域,技术团队正在指导工人们使用新的控制系统。
一位年轻的技术员对着操作面板,详细地讲解着每一个按钮和控制滑块的功能。
一位老工人听得十分认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技术员的一举一动,同时还时不时地提问:
“这个滑块是不是控制设备速度的?那这个按钮又有什么作用呢?”
技术员笑着回答:“师傅,您的理解没错。这个滑块确实能调整速度,不同颜色的区域对应的速度范围不同。而这个按钮呢,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用来紧急停机的,这样能确保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经过技术人员们的悉心指导,工人们对新设备和新系统的理解逐渐加深,操作起来也越来越熟练。
但李辉觉得还不够,他意识到仅仅依靠培训时的讲解是不足以让工人们完全掌握的。
于是,他们还制作了详细的操作手册。这些手册涵盖了各种设备和新系统的详细介绍、操作步骤、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内容。
手册的设计简洁明了,图文并茂,即使是不太擅长阅读文字的工人也能轻松理解。
在培训活动结束后,李辉亲自将制作好的操作手册发放到每一位工人手中。
他真诚地对工人们说:“大家平时工作都很忙,这手册就放在你们随身携带的工具包里吧,工作之余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多熟悉熟悉。这可是我们技术人员的心血,希望能帮到你们。”
工人们接过手册,纷纷点头认可:“放心吧,李主任,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的。”
在技术人员的手把手指导和操作手册的辅助下,工人们的操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新设备改造方案得以顺利实施。
清晨六点,车间还沉浸在一片朦胧的薄雾之中,那雾气像是给一切都披上了一层薄纱,朦胧而静谧。
李辉早已站在那台Z35摇臂钻床旁,宛如一位忠诚的守护者。
他那专注的眼神紧紧盯着面前的钻床,仿佛在与这冰冷的机器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他先是利落地拆下了防护罩,随着“咔咔”的几声轻响,防护罩被稳稳地放在一旁,露出内部密密麻麻的齿轮组和操纵杆。
那些金属部件在微弱的光线中闪烁着冷冽的光,仿佛是一群蛰伏的钢铁巨兽,正等待着被唤醒。
“今天咱们就从最基础的‘三点定位法’开始。”
李辉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抓起操作手柄。
他的手宽大而厚实,手指上因为长期的劳作而略显粗糙,关节处甚至有一些细小的纹路。
只见他微微低下头,眼睛紧紧盯着手柄,神情专注而又认真。
他双手握住手柄,轻轻一转,手柄便在手中灵活地转动起来,带动着钻床的部件微微颤动,发出“咔咔咔”的金属撞击声。
这声音在空旷的车间里回荡着,如同沉闷的战鼓,敲打着每个人的心。
这突如其来的声响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它们扑棱着翅膀,“嗖”的一声冲向天空,叫声在车间上空盘旋了几圈后,渐渐远去。
老钳工王德福此时正蹲在地上,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他膝盖上摊着一本已经泛黄的《机床操作规程》,纸张因为长时间的翻阅而微微卷曲,书页的边缘还有一些磨损。
他眯着眼,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那眼神却格外锐利,不放过李辉动作的任何一个细节。
他凑近观察着,身体随着李辉的每一个动作轻轻晃动着,仿佛他也置身于那高速运转的钻床之中。
他的手指不自觉地在工作服上比划着,像是在心中模拟着刚刚的动作。
过了一会儿,他缓缓抬起头,脸上的皱纹因为思考而皱得更深了,声音低沉而带着一丝沙哑:
“李工,这摇臂升降的卡槽...比我们用的老式扳手省力三成不止吧?”
“关键是找支点。”
李辉听到王德福的提问,没有回头,只是简单地说完这句话后,突然松开手柄。
那手柄在他的手中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自由地落了下去。
摇臂也跟着缓缓下垂,金属部件与导轨之间摩擦发出悠长的叹息,仿佛是这台古老钻床的轻轻地哀鸣。
李辉指着摇臂上的注油孔,目光中带着一丝认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望:
“看见这排黄油嘴了吗?每班加注二两锂基脂,就能减少三分之一的磨损。”
说着,他从工作台上拿起一把螺丝刀,动作娴熟而又稳重地将螺丝刀对准注油孔,轻轻一转,螺丝刀便深入了进去。
随着螺丝刀的转动,暗红色的油脂缓缓渗出,那油脂像是时间的沉淀,缓缓地流出来,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机油味。
这时,技术员林宇抱着新领的搪瓷缸正匆匆赶来。
他的脚步略显急促,额头上还挂着几滴汗珠,在这清晨的冷空气中凝结成一粒粒小水珠。
搪瓷缸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缸底压着的牛皮纸包散发着油墨香,那香味在车间里弥漫开来,给这金属的世界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气息。
“李工!这是您要的《液压系统快速排故指南》!”
林宇的声音中充满了兴奋和期待,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李辉,像是等待着老师的表扬。
李辉微微转过头,目光落在林宇身上,看到他裤脚上沾着的车床切削液,眉头微微一皱,说道:
“小林啊,搞技术的人可不能光盯着图纸。”
说着,他便转身从工作台抽屉里掏出一个铁皮盒。
那铁皮盒在灯光下闪着金属的光泽,仿佛是一件珍贵的宝物。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铁皮盒,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二十八种不同规格的垫片。
那些垫片薄如蝉翼,在灯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芒,仿佛是一排排等待出征的士兵。
李辉的目光中带着一丝自豪,轻轻敲打着铁皮盒,说道:
“这才是咱们机械人的听诊器。”
随着晨光渐亮,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进车间,二十台机床次第亮起指示灯。
李辉穿着他那一身略显油腻的工作服,在设备间穿梭着,眼神专注而又坚定,如同医生查房般逐个“诊断”。
当他来到老焊工张铁柱面前时,老张正低着头,一脸愁容地盯着气焊枪,那粗糙的大手不停地调整着气焊枪的阀门,额头上青筋暴起,似乎在与眼前这小小的故障作着激烈的斗争。
李辉轻轻拍了拍老张的肩膀,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微笑:
“别急,先把氧气阀开三圈。”
说着,他便戴上老花镜,那老花镜的镜腿在灯光下闪着银光。
他低下头,用镊子仔细地夹出一根堵塞的铜丝。
那根铜丝比纱布还细,在灯光下闪着微光,仿佛是这纷繁世界中的一丝细微的美好。
李辉拿着铜丝,轻轻展示给老张看,眼神中带着一丝无奈和一丝期待:
“看见没?这比纱布还细的杂质都敢卡住咱们的‘生命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午的阳光热烈地照进车间,休息的铃声响起,工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围坐在工具箱旁。
女工们正传阅着新发的《安全操作漫画》,她们的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时而指着漫画上的画面讨论着,时而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梳着麻花辫的小刘一边看着漫画,一边指着上面的画面,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嘴巴张得大大的,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原来李工每天提前半小时来,就是在偷偷练这个啊!”
她的语气中充满了俏皮和赞叹。
下午的阳光有些炽热,投影仪在斑驳的白墙上投下模糊的光斑。
李辉站在白板前,手中拿着粉笔,粉笔在他的手中仿佛是一支神奇的画笔。
他先用粉笔在黑板上轻轻画出复杂的液压原理图,那线条在黑板上跳跃着,仿佛是有了生命一般。
讲着讲着,他突然停下笔,眉头紧锁,目光扫视着台下的工人师傅,最后一落在满脸油污的老张身上:
“老张,你说咱们车间为什么总有夏天机床烫手的现象?”
老张挠了挠头,脸上露出一丝尴尬的神情,眼睛眯成一条缝,思索了片刻后说道:
“散热不好?”
“错!”
李辉的脸色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他用力敲了下黑板,
“是润滑油黏度太高!”他的声音在车间里回荡着,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李辉拿起粉笔,在图纸上圈出关键参数,一边画一边说道:
“记住,夏季要改用ISO VG32的液压油,就像人夏天要穿薄衣服一样。”
说完,他微微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视着台下的工人们,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笑意。
台下的工人们哄堂大笑,那笑声在车间里回荡着,仿佛是对李辉这生动比喻的最好回应。
但他们也都没忘记记下这个生动的比喻,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认真,手中快速地记录着。
培训结束时,李辉把二十本磨损的操作手册摞成金字塔形状。
他站在那堆积如山的手册前,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看到了未来车间高效运转的场景。
“明天开始,每人负责一台机床的‘健康档案’。”
他敲了敲最顶端的手册,神情严肃而庄重,“月底验收时,我要看到每台设备都有自己独特的‘病历本’。”
月光洒进车间时,车间的灯光昏黄而柔和。
王德福还坐在那里,聚精会神地对照着手册练习摇臂定位。
他的脸庞在月光下显得有些苍白,手上的动作却越发熟练。
他摸着手册扉页上“李辉亲授”的红色印章,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怀念。
那印章像是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他的思绪飘回到二十年前。
那时的王德福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眼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他的师傅也是像李辉这样,手把手地教他抡大锤。
他想起师傅耐心指导自己的样子,脸上露出了一丝温暖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