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东乡堡的设想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穿越乱世成兵户,从领媳妇开始!
李原的午饭。
自然不会和这些女工一起挤饭堂。
翠娘在李原的老宅,已经让人单独备好了酒菜。
许久未回自己老宅,李原还有些想念。
自家的宅院变化不大,只是收拾的非常干净。
屋顶的茅草和土墙也经过了仔细的修缮。
在小院的饭桌之上,摆着翠娘为李原准备的饭食。
共有四荤四素一汤。
看着很是丰盛。
李原满意的点了点头。
对门口的福叔吩咐道。
“你去将老村正与薛百长,请到这里来。”
“就说到我家喝酒。”
那边福叔答应了一声,就奔了出去。
不多时,自家的院门一开,老村正和薛百长就走了进来。
听闻青原伯有请,两人都是不敢耽误。
李原请二人入座,三人把盏共饮。
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李原。
村正与薛百长都是不由得心中感慨。
这位李郎君,几个月前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兵户伍长。
然而现在,已然有了大梁县伯的爵位,年纪轻轻就有如此的能力气运,真是让人羡慕。
他们两人对李原,已经有了敬畏之心。
李原请老村正和薛百长。
其实是想与二人商量一下,这东乡村日后的规划。
行过县伯的授土授民之礼后。
这东乡村大概率也是自己的食邑封地。
东乡村的这些兵户,是李原目前最可靠的人手。
而村中的工坊又是李原的主要财源。
所以对东乡村,李原必须要彻底掌控的。
李原的计划就是改东乡村为东乡堡。
听闻要改东乡村为东乡堡,老村正和薛百长都是吃惊的对望了一眼。
随即村正轻声问道。
“但不知,伯爷想如何修建这东乡堡。”
李原直接从怀中,拿出了几张图。
这是他在路上无事时画的,正是李原设想中的东乡堡。
图画的并不复杂,两人又都很了解东乡村的地形。
很快就看出了个大概。
不过看着李原画的图,两人都是有些吃惊。
薛百长问道。
“伯爷,可是真要修这么大?”
“是。”李原点点头。
“东乡堡东西方向扩展到一百七十丈,南北方向扩展到一百三十五丈。”
“是现在东乡村面积的八倍,可容纳人丁六百户。”
“现在修的那个庄墙肯定是不行的,在这里重新建。”
“外墙至少要高三丈,墙宽一丈,基座使用条石,外部尽量包砖,墙上设垛口。”
“东乡堡四角要各设角楼,外墙每隔二十丈设敌台一座,墙外在挖护城壕。”
“此外,堡内的各处也要重新规划。”
“这里是十字大街,店铺,工坊区,仓库粮仓.....。”
看着李原规划的东乡村,或者说是未来的东乡堡。
此时的薛百长与老村正已经是呆若木鸡了。
过了许久,见李原说的差不多,老村正才嗫嚅的问道。
“这.....这得至少上千贯钱才行吧?”
李原摇了摇头回道。
“我估算过。”
“至少得两千四百贯才够。”
听到这个数字,两人对视了一眼,脸上尽是吃惊之色。
看到俩人吃惊的表情,李原一笑,朗声说道。
“二位放心,修建东乡堡的钱粮,自然都是由我出。”
李原作为县伯,不可能老是用西河堡的车马店当自己的行院。
需要尽快修建自己的县伯府。
东乡村地处青原县居中的位置,周围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可算是一块宝地,在此修建军堡安置自己的县伯府和兵营很是合适。
更何况,李原心中还有更远的规划。
比如,现在忘忧浆的需求这么大。
将来在东乡堡建立烈酒交易市场。
李原又温声对老村正与薛百长问道。
“二位觉得,这东乡堡中还需要什么设施?”
俩人略一沉思。
薛百长倒是先说了出来。
“伯爷,我觉得还需要医馆。”
“咱们身为兵户,出征作战受伤都是常事。”
“咱们青原,只有县城才有一座医馆。”
“如果这东乡堡中也能有一座就好了。”
李原听闻,连连点头。
“薛百长说的不错,这医馆确实该有。”
说着,李原提笔在图上圈出了一个位置。
写上了【医馆】二字。
这时老村正也说话了。
“伯爷,这万民教化也是要务。”
“老朽觉得,东乡堡中应该有一座学堂。”
李原脸上露出笑容。
“高伯说的对。”
“我大梁以文治国。”
“这教化之事不能马虎。”
说着,在图上又划出了一块地,写上了【学堂】二字。
李原略一沉吟,说道。
这馆舍好建,只需投上银钱月余便可修好。
唯独这合适的医师与教书先生实在是难找。
整个青原也就有县城有一座医馆。
而县城里的那些先生,也不会对去军堡中教书感兴趣。
所以寻找合适的人才只能从长计议。
另一件事,就是修建军堡所需的砖石。
老村正看着李原的规划图,沉声提醒道。
“伯爷,如此规模的军堡,土石木材所需必然惊人。”
“土木石材,倒也好办。”
“花些银钱,北邙山中什么都不缺。”
“唯独砖瓦需要提前筹备。”
“老朽建议伯爷,与青窑村的那些烧砖工提前谈好。”
“将他们所烧的砖瓦提前预订过来。”
这青窑村说是村,其实是青原县内的一处围绕砖瓦窑形成的聚落。
除此之外,这青窑村中还汇集着石匠,木作匠等不少和建筑相关的工匠。
县中的各处军堡,大多都是他们参与修建的。
李原要大规模的修筑东乡堡,少不得和他们打交道。
李原将此事记下,准备有时间亲自走一趟青窑村。
另外便是人口的问题。
现在的东乡村,吸收了不少的外来兵户。
共计是有成户138户。
此外还有独身的孤女近七十人,不过都在李原的工坊中做工。
李原让二人可继续招人,多多益善。
这时,百长薛大成却是面有难色的说道。
“伯爷,现在还有一个问题,便是屋舍不足。”
“村中闲置的土屋早就分光了。”
“给伯爷做工的那些女子也只能睡在工坊中。”
“兵户来了却是无处居住,怕是很难招到人。”
李原沉吟一下,用手在图纸上点了点说道。
“此事不难,咱们可先修些长屋收容投奔者。”
所谓长屋,其实类似李原麻纺工坊中的那种大屋。
不过可以修建的更窄一些。
一间长屋一般长五丈左右,前后宽一丈有余。
在里面用木板墙做隔断,就可分成独立的小间和阁楼。
这样一间长屋,住上五六户都不成问题。
只要材料和人手足够,是很容易修建的。
最关键的,是这种长屋造价很是低廉,五两银子足够造一间了。
薛百长眼睛一亮。
“伯爷,妙啊。”
“这样话,屋舍不足的情况就可解决。”
“而且还占不了多少地方。”
李原说道。
“这长屋也是应急之策,待东乡堡造好,还是要修寻常屋舍的。”
“下午你们便去筹备,若是需要银子可去找翠娘。”
“咱们先在村中,造上二十间长屋,用以收容投奔的兵户。”
“另外工坊区也造上十间,让那些女工也要有地方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