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章 办报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原来是这个对子啊。
苏泽想起自己小时候听过的故事,这是徐渭的一副绝对。
“好读书,不好读书”,上联的“好“字读作第三声,表示“喜欢“,意思是“喜欢读书,却不好好读书“。
苏泽微笑着说道:
“那我就对,‘好读书,不好读书’。”
徐渭震惊的看向苏泽。
下联虽然同样是一个好字,却发的是第四声,表示“善于“,意思是“善于读书,却已经不适合读书了“。
这个对联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上联下联都是一样的字,却因为多音字而表达了完全不一样的意思。
更绝妙的,是这个对联道出了人生的两难,年轻时有大把时光却不知珍惜,等到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时,却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苏泽笑着说道:
“青藤先生,我也是听别人说的,听了您的绝对,这帮监生就散了?”
徐渭疑惑的看向苏泽,刚刚苏泽询问门前的事情,明明对发生的事情并不知情,现在却说是从别处听了自己的对联。
徐渭当是苏泽藏拙,于是说道:
“这之后,这帮监生又和徐某比诗书画戏,全部都被徐某打败,然后徐某就说自己好酒,他们就从京师买来了这些酒。”
苏泽看着满屋子的酒,不由的感慨,也难怪文化人都向往大明,这很大明。
一个文人才子可以得到普遍崇拜的时代。
一个少年天才被推崇的时代。
“东翁,这些酒要不要退回去?”
苏泽看着满院子的酒坛子,摇头说道:
“青藤先生喜欢就留着吧,另外有一件事,朝廷已经准了我的上疏,要办《乐府新报》了。”
“啊?”
这下子轮到徐渭惊讶了!
他是看过苏泽的上疏的,虽然苏泽的奏疏计划可行,可要办《乐府新报》的阻力可想而知,国子监就被言官发动起来,还不知道在朝堂上,苏泽要被言官怎么针对。
竟然成了?
这下子连徐渭都怀疑自己酒没醒了。
苏泽已经从沈一贯那边,知道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将海瑞奏疏的事情说了出来,又推说是自己凑巧和海瑞上疏一起,让皇帝下定决心办报。
听说徐阶倒台,徐渭突然哭泣起来,苏泽知道他是想到了胡宗宪,任由他宣泄完了情绪,徐渭这才起身说道:
“日后徐某任由东翁驱策!”
苏泽拉着徐渭说道:
“青藤先生何须如此,不过眼下正好有件事要请您。”
“东翁请讲。”
苏泽说道:“这,不是朝堂的邸报,要采访民风为主。”
“《乐府新报》要的就是能陈民风,能言民之疾苦,所以内容上,也和只刊登朝廷大事的邸报不同。”
苏泽看向徐渭说道:“所以我准备在《乐府新报》上设置一版面,名为‘曲苑新风’,连载一些好看有趣的话本戏剧。”
“青藤先生?”
徐渭一下子明白了苏泽的意思。
徐渭不仅仅是文学家,还是戏曲大家,他尤其擅长南戏,采用北杂剧的形式,又吸收南曲的自然格律,自成一派,自称其戏曲是“南腔北调”。
后世绍兴的一位大文豪,就用“南腔北调”给自己的文集命名。
既然定义上就是贴近民风,作为创刊号,苏泽自然需要一份能拿得出手的戏曲作品。
徐渭说道:
“东翁,徐某是写了几部戏曲,不知道东翁合适哪一部。”
不一会儿,徐渭回到自己的房间,掏出了四份剧本,苏泽一看,果然是徐渭的四部知名戏曲。
这应该就是后世徐渭曲艺集《四声猿》中的戏曲,分别是《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狂鼓史渔阳三弄》是将祢衡死后在阴司做官,在阴司痛骂曹操的剧,是当年徐渭为了讽刺严嵩当权所做。
这个不行,政治讽刺性太强。
《玉禅师翠乡一梦》,则是讲佛门姻缘色戒的,说教味道太浓。
苏泽还是看中后两个。
雌木兰就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而女状元则是后世曲艺中的经典段落,讲的是才女女扮男装中状元的故事,无论是京剧还是黄梅戏都有这个剧目。
苏泽想了想,还是决定用《女状元辞凰得凤》,作为《乐府新报》的创刊戏曲。
-----------------
次日,苏泽来到史馆。
这一次史馆中热闹起来,那些和苏泽不太相熟的同僚,都向苏泽道贺,并表示自己愿意加入到报馆中。
苏泽也只是一一答礼,却没有立刻答应下来。
不一会儿,消息灵通的沈一贯也冲进史馆,对着苏泽说道:
“子霖兄,史馆又添了一块牌子,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就在这个时候,传旨的通政司官员也走进了史馆。
圣旨自然是命令苏泽创办《乐府新报》的圣旨,但是圣旨上只是让翰林院和国子监拨了一些印刷书籍的工匠给苏泽。
等到圣旨宣读完毕,唯独没有提报馆经费的事情。
最沉不住气的沈一贯首先说道:
“子霖兄!这朝廷让你办报,却不给经费,这怎么办?”
一旁的罗万化也皱眉,大家都不是官场新人了,在官场上想要做事,银钱是少不了的。
更不要说是办报这样的事情。
既然苏泽说要采访民风,那总不能让人免费做吧?
撰写文章,编排版面,校对勘误,这些都需要人手,而且都是额外工作,如果不给额外的报酬,再有热情的人也会坚持不下去。
原本眼热苏泽的同僚们,此时也纷纷看清楚了形势,刚刚主动要求加入报馆的翰林,此时也露出退缩的表情。
这帮人精也看出来,皇帝和内阁的态度——支持办报,但是又不太支持。
给点支持,但是给的支持只有一点。
苏泽倒是不慌不忙,他首先向前来宣旨的通政司官员问道:
“大宣谕,圣旨是让报馆自筹经费的意思?”
通政司负责传递奏疏圣旨,所以会选择形貌优异的年轻官员。
通政司虽然职位不高,但是能接触到皇帝和宰相,所以外朝官员都会尊称一句“大宣谕”。
这名年轻的通政司官员知道苏泽的名声,也不敢在苏泽面前摆谱,连忙说道:
“回苏翰林的话,户部和国子监都拨不出额外的经费,内阁的意思是,请报馆先把《乐府新报》办起来。”
苏泽点点头,这就是名声的好处了,显然这个通政司官员为了结交苏泽,故意说了一些内阁的内幕消息。
苏泽掏出自己的拜帖,又夹上一点碎银子,递给这名通政司小官,算是结下善缘。
宣旨完毕,围观的史馆官员纷纷散去,刚刚说要加入报馆的几个翰林,也开始找理由外出躲避苏泽。
沈一贯看到苏泽成竹在胸的样子,回到没有外人的公房里,急切的问道:
“子霖兄,你素来谋定而动,想来定是早有对策,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快快吩咐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