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歪读读www.yydudu.cc

字:
关灯 护眼
歪歪读读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053章 化缘礼部

第053章 化缘礼部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对于这些还在考取乡试的读书人来说,什么教育资源最珍贵?

名师当然是一方面,但实际上他们比那些有钱人家子弟更缺乏的,还是教辅书。

科举到了隆庆朝这个时期,已经衍生出了很多科举相关产业,其中教辅书产业绝对是最欣欣向荣的文化产业,没有之一。

江南各地的书坊,会将一些优秀的八股文编纂成册,命名为《状元册》,再请上所谓的“名师”点评,作为读书人研习八股的教辅书。

苏泽的同乡,大文豪王世贞,他当年在京师为官的时候,就有脑子活络的苏州书商,重金请他写八股文,然后用最快的速度送到江南刊印成册,这些书在江南被抢购一空。

申时行这样的状元,也有人重金向他约稿,只不过大部分考上进士的读书人,不愿意给商人写这些东西。

苏泽表示将在《乐府新报》上刊登翰林院官员的八股文,在场的贡监生们的眼睛立刻亮了!

能入翰林院,都是庶吉士起步!

他们都是穷学生,能维持温饱就不错了,别说是购买教辅书了。

而且市场上这类书籍鱼龙混杂,盗版正版都分不清楚,如果是不小心买错了书,学到了落第文人杜撰的盗版书,按照那个学这辈子八股就完了。

别的不谈,至少国子监内,《乐府新报》就能卖爆!

为首的张纯此时也不顾苏泽是不是奸佞了,直接说道:

“我愿意为《乐府新报》采风!”

听到张纯带头,在场的贡监生们纷纷点头答应下来。

沈鲤摸着自己的胡须,他也没想到苏泽竟然能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学生为他效力。

但是想想《乐府新报》上如果真的刊登翰林院官员的八股文,也能给那些买不起教辅书的穷苦读书人一条路,沈鲤又对苏泽有了点惺惺相惜的感觉。

-----------------

从翰林院出来,沈一贯对苏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大为佩服,他连忙问道:

“子霖兄,我们接下来去哪里?”

“去礼部。”

“啊?礼部?”

礼部尚书是苏泽的顶头上司的上司赵贞吉,众所周知苏泽是高党,和这位赵大洲不对付,赵贞吉也没少给苏泽下绊子。

沈一贯本以为苏泽要先去吏部户部,这种高拱和张居正控制的部门,没想到苏泽第一个竟然是要去礼部?

沈一贯还是乖乖陪着苏泽来到了礼部。

门房送进去拜帖,不一会儿,就见到申时行急匆匆的从礼部衙门里走了出来。

“苏兄,你怎么来了?”

申时行的人事关系已经转到了詹事府,但是可能赵贞吉觉得他太好用了,还留着他继续在礼部办差。

没办法,谁让詹事府詹事也是赵贞吉呢。

但是这也能看出申时行的本事来了。

朝野都说申时行是张居正的门生,但是和张阁老也不对付的赵贞吉赵阁老,却也对申时行青眼有加。

苏泽很快就放弃了比较,肯定是高拱高阁老的问题!

谁让自己的靠山人缘太差!

绝对不是自己的问题!

苏泽稽首说道:

“我是来拜见赵阁老的。”

“阁老正在视衙,你随我先进去吧。”

作为阁老,赵贞吉基本上都在内阁办公,但是兼任礼部尚书,隔三差五也要来礼部视察,宣示自己的权力。

苏泽见到礼部内闹哄哄的,谁曾想刚进门就碰上了浩浩荡荡的队伍。

申时行要拉着苏泽躲避,却迎接上了赵贞吉的目光。

只见到礼部的官员,按照官品高低排列在赵贞吉的身后,赵贞吉领着这群官员一个个视察公房,这场景让苏泽想到了前世医院里的大主任查房。

其实过程也和主任查房差不多,赵贞吉也会过问官吏手头上的工作,询问他们的工作进展和工作思路。

见到苏泽,就算是赵贞吉的城府,眉头都皱起来,他对着左右侍郎说道:

“今日就到这里。”

众人齐齐称唯,苏泽算是见到了什么叫做阁部大臣的威风。

“你随我来。”

赵贞吉虽然不待见苏泽,但是又怕他折腾出什么幺蛾子,带着他来到了礼部的花厅。

花厅是大衙门奉茶待客的地方,但是这会儿赵贞吉似乎也不准备留着苏泽喝茶,坐下后就说道:

“何事求见本官?”

“大宗伯,今日下官前来,是请礼部订上几份《乐府新报》。”

“订报?”

赵贞吉皱眉,他本来想要拒绝,苏泽说道:

“陛下谕旨,让下官奉旨自筹办报经费。下官斗胆揣摩上意,自筹最重要的还是这个‘筹’字,陛下是让下官在京师各部衙门化缘。”

赵贞吉盯着苏泽,他差点被苏泽这番话给气笑了。

自筹是这个意思吗?

在一旁的申时行沈一贯等人也是脸色发白,沈一贯也没想到,苏泽想到的筹措经费办法,竟然是找京师衙门摊派?

不是,从来都是京师各大衙门摊派下面,什么时候倒反天罡,一个小小的报馆,找他们摊派?

“订报费用如何?”

苏泽掰着指头说道:

“不贵,大宗伯,礼部的人在六部中是第二多的,下官估算礼部要订五十份报纸,年例就给一千两银子吧。”

赵贞吉一拍桌案说道:

“礼部没有这笔开支!”

苏泽却继续说道:

“大宗伯,《乐府新报》可是陛下御旨批办,李首辅牵头的大事,办报也是昌教化树风纪的好事,礼部这么大的衙门,总有些应急的银子吧?”

以赵贞吉的养气功夫,此时也快要忍不住了。

苏泽话锋一转说道:

“大宗伯,王学泰州曾言,‘百姓日用即为道’,可您看看这礼部的诸位,哪个不是我大明云端尖尖上的人物?他们还能知道什么叫做百姓日用?”

“大宗伯,您还记得您年少时,曾想要拜王守仁为师,志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如今您已经身居宰辅,为国计操持,已经几时未见民苦民困?”

“君不见‘慈航偏易渡,岂若世途难’?”

赵贞吉愣了一下,这两句是他青年时送别友人的诗句。

他不以诗才见长,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却没想到苏泽竟然随口就引用了他的诗。

苏泽看向赵贞吉,知道自己的猜对了。

赵贞吉的诗确实一言难尽,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的应制诗,一辈子没写下一个名句。

但是他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少,晚年还自费出版过诗集,显然是很看重自己在诗词上的名声的。

苏泽这番操作下来,赵贞吉的神色反而缓和了一些,他说道:

“五百两,从礼部的纸张钱中拨出。”

见到赵贞吉点头,苏泽又说道:“下官还有一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