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结论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李鸿章传:守困与突围!
★李鸿章与古今东西人物比较★李鸿章之轶事
★李鸿章之人物
李鸿章一定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这一点毋庸置疑;李鸿章也一定是十九世纪世界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这一点也毋庸置疑。既然如此,那么他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呢?如果将他和中外历史上的优秀人物进行对比,会有怎样的价值呢?在此,我将试着对此,并进行逐一讨论。
第一,李鸿章与霍光。历史学家评论霍光时,都说他不学无术,而我评论李鸿章时,也说他不学无术。那么他们是同一类人吗?我认为,李鸿章既没有霍光那样的权力和地位,也缺乏霍光那样的魄力。李鸿章为人谨慎、守规矩,并不是一个能审时度势,将内心的想法以非常之举表现出来的人。终其一生,他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如何能与霍光比肩呢?然而,在一般的学识方面,他略强于霍光。
第二,李鸿章与诸葛亮。李鸿章是忠臣、儒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中国历史上,能同时兼具这五重身份而为后世钦佩的,只有诸葛亮。李鸿章掌握在手中的资本远超过了诸葛亮,但他却不能向诸葛亮那样,赢得君主的完全信任。他最初在上海起兵时,只在三座城市的支持下,就能在江南建功立业,他们创业初期所经历的艰难是如此相似。后来,他在军事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治理地势崎岖的四川,最终让当地官员心服口服,百姓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而李鸿章几十年来身居要职,却不能让举国上下万众一心,让他们跟随自己成就大业。诸葛亮死后,家产微薄,只有成都的八百株桑树,而李鸿章却富可敌国,为何差距如此之大呢?至于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片赤诚之心,倒是极为相似的。
第三,李鸿章与郭子仪。李鸿章中兴国家、平定祸乱的功劳,和郭子仪相似,而且这两人的福运也不相上下。然而,郭子仪除了平定祸乱之外,再没有别的功绩了,而纵观李鸿章的职业生涯,军事生涯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如果将他们的位置对调,郭子仪未必比李鸿章做得更好。
第四,李鸿章与王安石。因为新法,王安石遭到世人诟病;因为洋务运动,李鸿章也遭到世人诟病。王安石的新法也好,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也好,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政策,但他们的见识绝不是那些诟病他们的人所能达到的。那些号称贤良的士大夫非但没有施以援手,却一同起哄,拖他们的后腿,在背后议论、诋毁他们,逼得他们不得不采用一些小人来辅佐自己。王安石和李鸿章身处同样的境地,然而王安石有皇帝的支持,在民政方面,他的规划也更为细致,局面更为洪大,考虑得也更为长远,在这方面,王安石要强过李鸿章。
第五,李鸿章与秦桧。中国的庸俗文人常辱骂李鸿章是秦桧。法国和越南、中国和日本这两次战役之间,这种言论最为流行。倘若这些话出自市井小民、地痞流氓之口倒也罢了,但士大夫和读书人也这样说,我真是无话可说,就当他们是狗,在狂吠吧。
第六,李鸿章与曾国藩。李鸿章和曾国藩,就像管仲与鲍叔牙的关系,也像韩信与萧何的关系。非但如此,李鸿章一生的学识、事业,无一不是由曾国藩一手提携,并最终帮助他获得成功的。所以说,李鸿章实际上是曾国藩的门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位,李鸿章比不上曾国藩,世人已成定论。然而,曾国藩是一位儒者,如果让他去处理外交事务,他的权谋、心智与机警的程度,能不能比得上李鸿章,实在是一件不可知晓的事情。此外,曾国藩一生坚守知足、知止的人生信条,常常怀着急流勇退的想法,而李鸿章则满腔热血,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一人担当,从来没有表现出丝毫畏惧、退缩的神色,这也是他的优点。
第七,李鸿章与左宗棠。当年,左宗棠与李鸿章齐名,然而左宗棠靠的是张扬的行事作风,李鸿章凭的却是忍耐的处世风格。对比二人的气量,左宗棠远远比不上李鸿章。那些自命不凡的湘军老班底曾想把左宗棠捧上守旧派领袖的高位,以此来对付李鸿章。其实,两人在洋务方面的见识不相上下,左宗棠不是个守旧的人,李鸿章也不是能维新的人。所幸,左宗棠在李鸿章前面十几年就去世了,因而保全了名声,而李鸿章则承担了后来那些苦难和骂名,左宗棠的福气也算得上很好了。
第八,李鸿章与李秀成。李鸿章与李秀成都是近代史中的人中豪杰。李秀成效忠于太平天国,李鸿章效忠于清王朝,一个被封为忠王,一个谥号为文忠,都称得上当之无愧。说起来,李秀成在军事、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才能都不在李鸿章之下,然而一个失败一个成功,都是上天注定的。所以我翻遍了近代史,想找两个人合传而不会因为不匹配而留下遗憾,只有李秀成和李鸿章二人最合适。然而李秀成没有杀赵景贤,也礼葬了王有龄,而李鸿章却杀了投降的八王,对于这件事他应该于心有愧吧。
第九,李鸿章与张之洞。近十年来,张之洞与李鸿章齐名。虽然如此,张之洞岂能望李鸿章之项背?李鸿章是个办实事的人,张之洞却是个浮华的人。李鸿章最不在乎名
声,张之洞却最在乎名声,不在乎名声的人就能任劳任怨,在乎名声的人则常常趋利忘义、投机取巧。张之洞处理外交事务时,常常让李鸿章为难,他出的主意往往都是说着好听却很难落实。李鸿章曾和别人说:“想不到张之洞为官几十年,还是书生的见识。”这句话足以概括张之洞的一生。他清高、狭隘、残忍、苛刻,较之李鸿章的见识和气量,二人真是天壤之别。
第十,李鸿章与袁世凯。今后能继承李鸿章衣钵的人只有袁世凯了。袁世凯由李鸿章一手栽培。他正当壮年,初次承担重任,他的能力现在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故而难以做出判断。但此人功利心很重,而且很有魄力,敢做破格的事情,似乎比李鸿章强一些。至于此人的心术好坏,毅力如何,现在都难下定论。在当今的官员之列中,除了袁世凯之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在声望和才能方面能继承李鸿章的人了。
第十一,李鸿章和梅特涅。奥地利的宰相梅特涅是十九世纪的第一大奸雄。在他执政的四十年间,专门耍弄各种诡诈的外交手段,对外号令整个欧洲,对内镇压民主党派。十九世纪前半叶,欧洲大陆腐败成风,此人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有人说李鸿章与他相似,虽然这样,李鸿章的用心不如梅特涅阴险,他的雄才伟略也比不上梅特涅。梅特涅深知民众的力量,所以要压制它,李鸿章不知道民众的力量,也不对其加以利用。梅特涅的外交策略能操纵欧洲群雄,但李鸿章的外交策略却不足以安定一个小小的朝鲜,这就是李鸿章不如梅特涅的地方。
第十二,李鸿章和俾斯麦。有人称李鸿章是“东方的俾斯麦”,这么说的人不是阿谀奉承,就是胡说八道。李鸿章怎么比得上俾斯麦呢?就军事方面而言,俾斯麦战胜的是敌国,而李鸿章战胜的是同胞;就内政而言,俾斯麦将那些散漫的小邦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大联邦,李鸿章却让中国如此泱泱大国沦为了二等国家;就外交方面而言,俾斯麦与奥地利、意大利结盟,并让它们为自己所用,而李鸿章联合俄国抗敌,却最终落入了俄国的圈套里。比较这三个方面,二人有着天壤之别。这并不是只以成败论英雄,而是李鸿章的学识、智谋、胆量无一能与俾斯麦相提并论。他的成就之所以不如俾斯麦,也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公理。李鸿章的运气比不上俾斯麦,但他手中的资本却强于俾斯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但如果不能战胜困难,就不足以成为英雄。李鸿章向俾斯麦诉说自己的难处,但他却不知道,俾斯麦也有他的难处,这不是李鸿章能够明白的。如果将两人位置对换,李鸿章还是会失败。所以秉持着东李西俾的人,实在是不了解这两人。
第十三,李鸿章与格莱斯顿。有人将李鸿章、俾斯麦、格莱斯顿并称为“三雄”,这大概是根据他们当权的长久、威望之高来划分的,然而李鸿章与格莱斯顿并不是一类人。格莱斯顿精于治理内政、管理人民,却不擅长军事和外交。格莱斯顿是有识之士,是民主国家的领袖人物;李鸿章乐于博取功名,他是传统的东方人,是十八世纪以前的英雄式人物,二者相去甚远。
第十四,李鸿章与爹亚士。法国总统爹亚士,在巴黎兵临城下之际,临危受命,担任议和的全权大臣。他当时所处的境况与李鸿章在1**5年、1900年时极为相似--正值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如此危急时刻必须忍气吞声,这实在是世界上最让人难堪的时候。但爹亚士不过是偶然间面临过一次这样的境况,而李鸿章却多次遭遇这种境况;爹亚士面对的敌国只有一个,而李鸿章却要同时面对好几个国家,相较之下,李鸿章的境况更加悲惨。然而,议和之后,爹亚士随机发表了一场演说,当场就募集了五十多亿法郎,不到十年的时间,法国再次崛起,成了欧洲第一等的强国。而李鸿章却一直被偿还赔款的事情所困扰,而且丝毫没有补救的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一天天地沦丧。这究竟是因为两国人民的爱国之心有差别呢,还是因为李鸿章不知如何利用民心而不得要领呢?
第十五,李鸿章与井伊直弼。日本幕府大将军掌权时,井伊直弼是幕府重臣,主管内政外交,通过审时度势,他知道绝不能继续闭关锁国。因此与欧美各国结成联盟,急切地学习各国长处,以求自立自强。当时日本社会正盛行“尊王攘夷”的言论,井伊直弼效忠于幕府将军,以强硬手段来镇压这些声音。举国上下的矛头都对准了他一个人,他也最终在樱田门外被刺客刺杀,由此,日本的维新运动才渐渐兴起。此人是明治政府的宿敌,也是明治政府的功臣。他的才识令人钦佩,他的遭遇令人同情,时至今日,一些日本人仍为他感到冤屈。李鸿章的境遇与他相似,但所面临的困难却比井伊直弼多得多。井伊直弼横死,李鸿章却屈辱地活着,他的福运比井伊直弼好得多。然而,日本就此崛起,而中国还是从前那副积贫积弱的样子。
第十六,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期间,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是两国的巨头。如果以成败论英雄,伊藤博文自然比李鸿章强,其实伊藤博文并不能与李鸿章相提并论。日本人常说,伊藤博文
是个际遇很好的人,这话说得恰如其分。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伊藤博文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相较于李鸿章栉风沐雨的阅历,更是略逊一筹。所以说,伊藤博文对日本的重要性,远不如李鸿章对中国的重要性,如果将二人的位置对换,我认为他恐怕赶不上李鸿章。虽然这样,伊藤博文却有一点比李鸿章强,那就是他曾经留学欧洲,知道政治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伊藤博文所制定的宪法能作为日本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而李鸿章却只能对着中国残破不堪的局势,不断地修修补补,依葫芦画瓢,最终也没有取得成功。但在日本,和伊藤博文的学识类似的同辈之人不下百人,而在中国,与李鸿章处于同一水平的人,却一个也找不出来,因此不能把过错都归咎于李鸿章一人身上。
李鸿章处理公务时,案头上从不遗留公文,客厅里也没有未接待的客人,这些都是他模仿曾国藩办事风格的结果。李鸿章的饮食起居都遵守固定的时刻安排,很有西方人的风范。他重视纪律、严于律己,在这方面,中国人很少能比得上他。不论寒暑冬夏,李鸿章都是五点左右起床,他在家中珍藏了一幅宋朝拓印的《兰亭序》,每天早晨都要临摹一百个字,而且从不把临本给别人看。这是他自律养心的方法。曾国藩以前在军中,每天都要下一局围棋,也是这个道理。
每天午饭过后,李鸿章必定要午睡一个小时,从不耽误。他在总理衙门任职时,每天午睡起床后,马上就会唤来侍从,伸出一只脚穿靴子,同时伸出一只手穿袍子,片刻也不得耽误。
李鸿章一贯采用西医的办法来养生保健,每顿饭都要喝用两只鸡熬制而成的鸡汤,每天都让医生来检查身体,而且常常使用电器设备来检查。
戈登曾在天津拜访过李鸿章,逗留了好几个月。当时,因为伊犁方面的事情,俄国屡屡恫吓清王朝,已摆出了决裂的架势。李鸿章咨询戈登的看法,戈登说:“照中国现在的情形,是无法在以后的世界上站稳脚跟的。为今之计,只能是您登上皇位,掌握全部的权力,进行大力整顿。您如果有意,我愿效犬马之劳。”李鸿章听了大惊失色,舌头都打了结,说不出话来。
李鸿章在接人待物时,常常流露出傲慢、轻蔑的神情,常用揶揄的态度来戏弄他人,惟有在和曾国藩相处时,像面对严厉的父亲一样,毕恭毕敬地侍奉,有种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又不得不这么做的感觉。
李鸿章在和外国人打交道时,态度就更轻侮,就像是对待市井小民一般,他说:“那些外国人都是冲着利益来的,我也得拿着算盘算计着,只能惟利是图。”崇拜西方人的劣根性,李鸿章丝毫也没有。
李鸿章最敬重的外国人只有两个,一位是戈登,一位是美国将军格兰德,后者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大功臣。格兰德出访天津时,李鸿章用隆重的礼节接待他,后来接见美国公使时,也常常询问起格兰德的生活起居。等他自己出访西方列国时,途经美国,听美国人说要为格兰德修建功勋纪念碑,他立即捐赠重金,以表达敬慕之情。
李鸿章做事很认真,每遇到一个问题,一定会再三盘问,毫不疏忽,从不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一定会履行诺言,是个言行一致的人。
出访欧洲时,李鸿章时常询问他人,年龄多大,身家几何。随行人员告诉他,西方人很忌讳这些问题,最好不要随意询问。李鸿章根本不理会,因为他根本没把这些欧洲人放在眼里,只想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最可笑的是,李鸿章曾参观一家英国的大工厂,参观完以后,突然问了工厂工头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你负责管理一家这么大的工厂,一年能赚多少钱?”工头回答说:“除了薪水之外,没有别的收入了。”李鸿章缓缓指向他的钻石戒指说:“这样的话,你的钻石是从何而来的?”这件事在欧洲传为奇谈。
世人竞相传说,李鸿章富甲天下,这个说法不足为信。李鸿章大概有几百万两的产业,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在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里都占有不少股份。有人说在南京、上海各地的当铺、银号,大多也是他管辖的产业。
在北京时,李鸿章经常住在贤良寺。这原本是曾国藩平定江南后,第一次进京被召见时住的地方,后来就习以为常了。将来,这座庙将会为《春明梦余录》再添上一段故事。
李鸿章生平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从没担任过科考的主考官。戊戌那年会试的时候,李鸿章正好在北京,他料想这次一定能出任会考主考官,然而最终还是没被选上。就连负责阅卷的工作,他也没有轮上过,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以李鸿章的盖世功名,他竟然对这一官职念念不忘,可见科举考试害人不浅。
以上这几条,都是我偶然之间听来的,杂乱地记载在这里,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个人的一个侧面。我与李鸿章相交不深,不能更多地听到他的逸闻轶事,而且这些事跟大体无关,记也记不过来,就不在此赘述。然而,李鸿章究竟是何等人物呢?我想用下面的几句话来总结: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他的短处;不辞辛劳,不畏惧诽谤之言,是他的长处。唉!李鸿章去世了,国家却仍旧多灾多难,形势只会比李鸿章所处的
时代更严峻,后世该如何去处理呢?
我读日本的报纸,有一位名为德富苏峰的人写了一篇评论,他对李鸿章的评价有独到之处,所以翻译摘录如下:
中国的名人李鸿章死了,东亚的政局从此不免寂寞起来,不光是为朝廷感到栋梁折断的这种遗憾。
总的说来,与其说李鸿章多么伟大,他的功绩多么显赫,不如说他是个福运很好的人。他早年科举考试高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得到了高贵的身份。等到太平天国起兵造反时,他是曾国藩的幕僚,淮军的统帅,借助戈登的力量平定了江苏。等到他镇压了捻军,则靠着曾国藩留下的策略,成就了功业。他出任直隶总督时,天津教案发生,正当处于受法国要挟的不堪境地时,普法战争忽然爆发,法、英、俄、美等国都在为欧洲的事务奔波,这桩教案在不知不觉中就销声匿迹了。在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里,他出任北洋大臣,在天津建立衙门,手握国家大权,斡旋于世界政坛之中,这是他人生的全盛时期。
不过,李鸿章的权势和地位并不是侥幸得来的。纵观中国同一时代的文武百官,他确实眼界不凡,政治手腕也更为果断,这不是一般的官吏比得上的。他深知西方势力正逐渐向东方渗透的国际局势,很了解国外的先进文明,并想利用这种文明来实现中国的自强。即使是他的前辈曾国藩,恐怕也没有这等眼界,更别提左宗棠、曾国荃这些人了。
他在天津训练淮军,用西洋的方式进行操练;兴办北洋水师,在旅顺、威海、大沽设立防御;创建轮船招商局,以便于沿海地区的水上交通;开办机器局,制造武器;开办开平煤矿,并提倡修建铁路。在军事、商业、工业等诸多方面,李鸿章无一不留心。我们暂且不论这些想法是否出自他本人,我们也先不谈权力是否掌握在他一人手中,也暂不评论他办理的洋务是否有成效。最重要的是,究竟是谁引导着大清国逐渐进步,直到今天这样的程度?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李鸿章。
世人只知道有李鸿章,而不知道有北京朝廷。尽管清廷并不是那么信赖李鸿章。不仅如此,还常常猜疑他,忌妒他,但迫于来自外国的压力,只能依靠李鸿章来排忧解难,因为除了他,没人能承担这份工作,所以不得不用他。更何况,各省的巡抚,朝廷中的百官,与李鸿章不和的人比比皆是。因此,即使在李鸿章的全盛时期,他在朝廷内的势力都是很单薄的,而不像他对外时那样,享有至高的权力和无上的荣耀。
****是李鸿章人生的转折点,他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蓄意发动战争呢?这不得而知。但是在事情即将决裂的紧要关头,他忽然与俄国公使喀希尼商议,请求俄国出兵干涉,以平息战争,他一开始派兵前往朝鲜,或许是想用武力威胁日本,好让日本不战而屈,这也很难说。也许是因为他自视过高,把中国看得过于强大,对敌人了解不足,也不清楚东亚的局势。所以计划出现失误,这实在不能为他避讳隐瞒。简而言之,****是他生平的一场豪赌,而他输了,顺便赔上了他一辈子的名誉和功绩。
平常人遭遇如此失意的局面,会忧愤得恨不得死去。而李鸿章在七十三岁高龄遭此变故,被朝廷严苛地批评,对外却还要竭尽全力地维护残局,挺身而出,承担议和的重任,不幸被刺客刺伤后,仍能从容不迫,不辱使命,并亲自前往俄国,庆贺俄国皇帝加冕,出访欧美列国,将之前发生的种种抛诸脑后,这正是他的优点。
李鸿章的晚年,十分失意。他前半生与英国很亲近,后半生与俄国很亲近,因此英国人认为李鸿章已经**于俄国朝廷。他亲近俄国,是因为害怕俄国呢,还是信任俄国呢?这一点我不得而知。总之,他认为俄国是东方最强大的国家,所以宁愿用中国关外的土地贿赂俄国,以处于俄国势力的保护之下,为中国换取短暂的安宁,这是他亲近俄国最重要的原因。他一手操办了《****》《满洲条约》等,有的人将他视为秦桧一样的**贼,这种说法未免太过苛刻。他的这些行为是利害得失的问题,而不是正邪善恶的问题。
自从离开总理衙门后,李鸿章又先后在山东治理过黄河,在两广地区担任过商务大臣和两广总督,直到义和团作乱,才被重新任命,出任直隶总督,并和庆亲王一起出任全权议和大臣。义和团刚刚平息,他就阖然长逝,这堪称是悲惨的晚年,而不能称为耻辱的晚年。为什么呢?因为李鸿章的雄心壮志,到死都没有消磨殆尽。
如果在****之前,李鸿章就去世了,那么作为十九世纪的伟人之一,书写世界史的人肯定会对他大书特书,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仪表堂堂,善于辞令,机智敏锐,进退自如,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伟人。尽管这样,他的血管里是否流淌着英雄的血液呢?在此,我不敢断言。他不像格莱斯顿,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怀;不像俾斯麦,具有倔强的男子汉气概;不像康必达,拥有火一样的爱国心;也不像西乡隆盛,拥有推心置腹的至诚之心。他的见识和经历都无法让我不由自主地钦佩。所以,他并不是别人所吹捧的那种能让人发自内心地崇拜的英雄偶像。
尽管如此,李鸿章的大手笔还是让人惊叹。他是中国人,是伟大
的中国人!!!无论遇到什么事,他都能处变不惊,不气不恼,能忍常人之不能忍,无论身处何种令人失望的境地,他都能将其视为空中的浮云,然而他心中就真的没有烦恼、没有悔恨吗?我不敢断言。但至少从表面看来,他波澜不惊。没见到铁血宰相俾斯麦吗?一旦在政治上失意、下台,胸中愤怒的火焰就剧烈地喷发出来。而李鸿章呢,对于那些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就好像不值得思考一般,其忍耐力之强,值得我们尊敬、崇拜,却难以企及。
如果让他像诸葛亮那样为人处世,那他绝对不能长久地在世界上生存下去,为什么呢?他的一生,其实就是中国的衰亡史,就像剥笋皮,一天比一天危急。与他同一时代的人物,基本都离世了。李鸿章的一生,前半生风光无限,后半生黯淡无光,直到走向人生的终点。然而这种种处境,都没有扰乱他的心。有人说,他是个没有脑子、没有心肝的人!即便如此,普天之下能像他这样,做到没有脑子、没有心肝的人,又有几个呢?没有脑子,还能怀有如此高超的能力,难道不令人惊叹、赞赏吗?
陆奥宗光曾经这样评价李鸿章:“与其说李鸿章胆量过人,才能卓越,有着决断的能力,不如说他聪明伶俐,长于谋略,能预知事情的利害得失。”这话对李鸿章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到位。但是,他从不推卸责任,这点是别人比不上的。他之所以能身居要职几十年,临死之前仍身负重任,并且被国内外予以厚望,也与此大有关系。有人说,他认为自己没有责任,因此无论责任多么重大,他都能承担下来,从不推卸。就此事看来,这也正是他的长处所在。
可以说,李鸿章是中国的代表人物。他像纯粹的冷血动物,这是中国人的特性;他惟强者是从,这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忍耐力极强,这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脸皮厚,个性强,这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善于言辞,是中国人的特性;他手段诡诈,又有城府,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自信又自大,这还是中国人的特性。李鸿章没有管仲那样经世济民的胆略,也没有诸葛孔明那样治国安邦的胸襟,然而,他也不像王安石那样,充满古板的学究气。他以逸待劳,靠着机智纵横天下,能保持心平气和,从容不迫地解决各种纠纷,放眼世界,都少见能与他匹敌的人物。
以上的评论,确实能描述出李鸿章的真面目,少有遗漏,既没有过分的夸奖,也没有过分的贬低,我没有什么可多说的了。然而,认为李鸿章是中国的代表人物之说法,我们中国人不得不深深反省。我之前所写的《饮冰室自由书》中有一篇文章名为《二十世纪之新鬼》,现在将评论李鸿章的那部分摘录如下:
唉!像星亨、格里士比等人,难道不是旷世的豪杰吗?这五个人(指维多利亚、星亨、格里士比、麦坚尼、李鸿章)对于其各自的国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人物。除了维多利亚是立宪国家的君主,君主不负担责任,不必论断之外,像格里士比、麦坚尼都让他们的国家焕然一新,星亨则是想要改变国家面貌,却最终没能实现。从这方面看来,李鸿章比起这三个人,是应当感到惭愧的。李鸿章常常自我解释说:“我被全国百姓扯了后腿,空怀志向,却难以实现,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就算如此,相较于星亨、格里士比这些排除万难、忍辱负重,最终实现志向的人来又如何呢?真正的英雄,永远不依靠他人的力量,而是自己积蓄力量。星亨也好,格里士比也好,他们都是靠着自己积蓄力量。反观李鸿章,他只会处于政府的统治之下,安于尊贵、优渥的生活。如果他把强国利民作为自己的志向,怎么会身居要职四十年,却不去赢取民心,打败旧党呢?可惜啊!李鸿章的学识不如星亨,热诚不如格里士比,他的资本比他们强十倍,但他的成就却远远低于这些人。就其本质而言,李鸿章实在是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热忱的人。尽管如此,以中国之大,又有几个人能在学识和热忱上超过李鸿章呢?在十九世纪,世界各国英雄辈出,惟独中国一个英雄也没有,我们又怎能不指鹿为马,聊以自嘲呢?把李鸿章推到全世界面前,说:“这是我们国家的大英雄。”唉!他适合成为我们国家的英雄,但却是我国十九世纪前的英雄。
总而言之,李鸿章是有才气却没有学识的人,有阅历却没有血性的人。他不是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但后来,他只是埋头做一些修修补补的事,来偷安等死。他在没死之前,自己承担的责任从不推卸,只是没有为后人考虑长远发展的计划。俗语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中国朝廷上上下下的人,无不如此,李鸿章不过是这类人的代表。然而,今日朝廷上下,二品以上的官员,五十岁以上的达官显贵,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鸿章,这是我敢断言的。唉!李鸿章的失败,已屡见不鲜。今后内忧外患的风潮,将比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而今日再想找一个李鸿章这样的人,也几乎不可能了。念及中国未来的前途,我不禁毛骨悚然,不知道将来会是个什么样的结局。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