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歪读读www.yydudu.cc

字:
关灯 护眼
歪歪读读 > 文朝大闲人 > 第442章 合作目的

第442章 合作目的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文朝大闲人!

如此干脆的回绝,让李济和文侨二人颇感意外,李济又劝了几句,见李逸态度坚决,只能暂时作罢。

无奈下李济转而问道:“和士族那边谈判进行的如何?”

让李逸回来,自然不是只为给他赐婚,今日在酒楼谈判的事,李济和文侨本就知道。

“回皇上,谈判很顺利,今日包括皇家在内共到了三十二家,已经全部签下契约。”李逸简单将签约结果告诉二人。

李济微微点头,文侨在一旁跟着问道:“现在你可以和我们说说,为何一定要和士族合作,让他们从中获利了吧?”

李济同样看向李逸,他们二人在李逸提出与士族合作后,其实并不赞同。

明明能逐步蚕食掉士族的营生,一旦合作,岂不是让他们羽翼更丰。

但李逸坚定说,只有与士族合作,才能得到更多的利益,两人实在不明白李逸的想法,只能答应他先谈。

在二人看来,李逸和士族之间恩怨较深,这次谈判合作的可能性并不大。

谁料李逸却说服了到场的所有士族,这一点出乎二人意料,如今契约已成,只能追问李逸原因。

李逸也不再隐瞒,点头道:“原因有二,其一,士族底蕴深厚,虽说他们在商贾之道上被蚕食鲸吞后,按规矩只能以商反击。

但我们的技艺包含了几乎所有的营生,一旦全传出去,会直接断了士族的生计之根。

当他们只剩下田地可以收成时,以那些大族的人口为例,很难养活自己族内所有人。

所谓断人钱财,如夺人性命,当我们传到一两个郡的时候,他们一旦反应过来,会不会守规矩就很难说了,万一他们团结一致发起兵乱,对朝廷和百姓来说是一场灾难。”

“的确。”李济和文侨二人同时点头,李济反问道:“可技艺直接传给百姓,让各州百姓吃饱穿暖后,又怎会有人随他们作乱?”

“这就是其二了!”李逸再度回道:“天下十道,远近各有不同,各地的原料资源也不相同。请问文大人是否知道,工部传艺,这样的情况下,一次最多能传多少?”

文侨凝眉想了一会,缓缓道:“自然是两郡左右的各州百姓,大约能聚集百人,至于偏远一些的州郡,可能这些百姓学完之后,才刚刚能抵达长安。”

李逸点头接道:“这便是了,这些技艺工部还无法教,百姓来学习技艺,还是要去学府才行,学府一次只能容纳八十至百人,进程十分缓慢。

如此一来,势必造成一两个郡先受影响,从而让士族警惕,提前做准备,而其他地方的百姓还不知道技艺能否改善生活的情况下,也是很容易被士族策动的。

所以我与士族合作后,让他们派人来学习技艺,每次学一些,回去后,就能在他们祖地的州县发展一批愿意以此为生的百姓。

这样不仅比朝廷自己推广更快,更能稳定士族和百姓的心,我估计三年之内,技艺就能传遍各地,到时候士族再想策动百姓,几乎已不可能了。”

李逸说的头头是道,李济二人也是暗自点头,但眉目间并无太多喜意。

果然,文侨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你说的的确是好,但皇上与我的担忧是,一旦如此下去,你定的分成足够让士族赚的盆满钵满。百姓是丰衣足食了,就怕士族日后更加壮大,变得难以控制。”

李逸看见二人的脸色,就知道他们的担忧是一致的,轻笑着回道:“我之所以给士族两成的分润,是因为如此一来,看上去他们和朝廷平分了利益。

这样一来,就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更降低了警惕,认为他们一直会有与朝廷抗衡的实力。

几年之内不会显现,但长此以往两代人之后,我断定士族势必分崩离析。”

“哦?你为何如此肯定,说来让朕听听。”李济眉头轻挑,脱口而问。

“因为人性!”李逸肯定道:“十年之后,士族断然会发现,自己开设商铺,必然没有让百姓开铺来的挣钱快和轻松。

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将手里的铺面卖与百姓,让自己的子弟专攻学问。甚至会将族内的土地卖给百姓耕种!

等到这个时候,也就是士族出现问题的时候了,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一家人都会参差不齐,何况是大家士族。

当他们的族人当中出现一些精明能干之人,暗自操控了一些钱财和技艺后,必然专攻商贾之道,从而愈发富足,与族人拉开距离。

而那些光读圣贤书的,一心想成为朝廷官员,只凭家族分润生活,断然不会得到太多的利益,长此以往,家族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肯定会出现乱象。”

“等等,我有两个问题!”李逸说到这,文侨不自觉的出言打断,“士族一贯都会将银钱优先提供给读书聪慧的族内子弟。

你怎么能肯定,他们那些子弟会越来越拮据?还有,百姓中学技艺的那些会越来越好,但是还有更多的百姓应该从事耕种。

这样一来,除了多一些豪门诞生之外,百姓大体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依旧是寒门。”

李逸知道这两个问题瞒不过文侨,自己也早有准备,开口道:“一个国家是一个经济整体,如果只做商贾,没有农耕时,这个整体就已经不完整了。

所以我之后还会献给朝廷几种农作物,这些不属于技艺,可以由朝廷传播各地,我可以保证以后不仅不会再有饥荒,而且种地百姓的收成绝不会比技艺百姓低!

其次,学府十年后,必将开满各州县,大约两年后臣就会让皇上知道,往后的官员绝不是读圣贤书就能做的,所以士族以后的读书人,不会再被重视。”

李济不知道李逸能用什么来保证这些,但他还是点头,“行,朕相信你不会无的放矢,既然如此,你放手去做,朕就等两年之后你那学府的惊喜!”

文侨本想说世事难料,但李济都点头了,他也只能且行且看。

如今谁都不知道李逸究竟为什么开学府,除了孔仲澹与刘玄卿等一部分教文章和数学的,看上去还是不错。

其余的物理化学和医学,在他们看来花这么多的钱财,培养工匠和耕农极为无用,要知道李逸可是不收一分学费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