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可怜人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穿越历史:泱泱华夏,对话古今!
李世民现在很恼火,很不爽。
源头就是朱棣!
你说他在武功方面有成就,我认了。
但是这永乐盛世是哪来的?
不仅是他,就连观众们也很疑惑。
因为在朱棣的一生中,好像除了打仗就是打仗,与此同时还设立了东厂作为特务机构,监察百官。
说句不好听的,这都容易造成思想禁锢,着实算不上什么好的举动。这怎么还能开创永乐盛世呢?
难不成在古代开创盛世这么容易吗?
那这样的话,我要是穿越了,当皇帝了,是不是也能混个千古明君当当?
但实际真的是这样吗?
黄渊要说,不是的。
开创盛世真的很容易吗?
恰恰相反,很难!特别难!
古往今来,封建王朝足足两千多年,叫得出来的盛世有几个?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
还有别的吗?
也许还有,但是大家所熟知的,也就这么几个了。
足足两千年岁月啊!就这么五个!
基本上就是四五百年才能出一个!而一个王朝的平均寿命,都不一定有四五百年。
唐朝和明朝都在三百年上下,汉朝算是久的了,四百多年。
合着,明朝能出两个盛世,已经算是祖上烧高香了。
唐朝也不错,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李隆基的开元之治,中间还有个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但那是李世民啊!这样的人物整个历史上都不过十指之数。
所以说,在古代建立盛世不仅不简单,反而难到令人发指。
那朱棣为什么能一边打仗,五征蒙古,一边还能缔造出永乐盛世呢?
就算他的治国造诣不俗,和李世民一样,是个文治武功的全才。
但是他出征的时候谁来管理大明?要知道,他出征可不是短时间啊,一去就是小半年,还是连续五次。
所以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其实永乐盛世不仅仅是朱棣的功劳,还是那个帮他管理大明之人的功劳。”
听闻此言,李世民眉头一皱。
自古以来,出征的时候都需要一个安稳的后方,所以这个人肯定是至关重要而又饱受信赖的。
比如曹操之于荀彧,又比如他之于房玄龄。
那朱棣呢?
是谁帮他提供了一个永无后患的大后方?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仁宗朱高炽!
那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胖子!
这位在位的时间很短,只有短短十个月,就因病而亡。
但说实在的,他对大明的贡献,不比朱棣要小了。
首先就是永乐盛世,他起码占了一半的功劳。
朱棣出征在外,大大小小的事务都是他这个监国太子来处理的。
世人只知道他只做了十个月的皇帝,却不知道他也做了十几年的太子。
对于一些大明官员来说,他们见到朱高炽的时间,甚至比朱棣还要长。
甚至有人戏称,太子爷才是皇帝,朱棣是征北大将军,号永乐大帝。
除此之外,就是仁宣之治了。
朱瞻基在位时间也不长,除了留下一个蟋蟀天子的名头外,就是仁宣之治了。
但这仁宣之治,从名字上就能听出来,有朱高炽一半的功劳。
若不是十几年的勤政为大明打下了基础,永乐盛世不会出现,仁宣之治也不会出现。
他就像治弘贞观,政启开元的武则天一样,连接了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
但真要论成就,却又要超过武则天。
说实在的,这位,才是大明的定海神针啊。
如果在位时间能再长一点,大明朝只怕要连着出三位千古一帝啊。
只可惜,英年早逝。
想明白这一点后,李世民更生气了。
胸腔起伏,气息急促,略带不忿地道:“这不公平!”
“他朱棣的永乐盛世,起码有一半是朱高炽做出来的。我的贞观之治,全靠我一人!”
“用他们父子俩加在一起的功绩和我比,就算赢了也不光彩,更何况还不一定赢呢,只是打个平手而已。”
“所以,综合来看依旧是他朱棣不如我!”
说完之后,李世民像是说服了自己,再度得意起来。
黄渊哑然失笑,倒是也没有反驳。
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李世民说得还真没错。
千古一帝评比,自然是一个人和一个人比,你朱棣要是拖家带口,就有些不公平了。
如果真能这样的话,直接把你的功绩加在你爹朱元璋身上,你们老朱家绝对能得第一。
“那陛下觉得,朱棣此人,如何?”
听闻黄渊此言,李世民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这是要自己评价一番朱棣啊。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都已经是千古一帝了,还能差到哪里去?
不过,面对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李世民却想了很久很久,才轻轻开口道:“他是个可怜人。”
此言一出,黄渊顿时皱眉。
因为他没听懂,不只他没听懂,直播间上亿的观众,再加上海外的几十亿观众,能懂这句话的,只怕不超过千万分之一。
“还请陛下解惑。”
李世民斟酌少顷后,缓缓道:“朱棣年轻时,其实是对那个位置有野望的。”
“他是以藩王之身夺取的天下大统,我相信先生你也清楚其中的分量和艰难。”
“哪怕是我,在一开始知道他是藩王的时候,也没有把他当作千古一帝,而是错认了朱允炆。”
“因为想以藩王之身登基称帝,难度实在太大。若是一般藩王,甚至连造反的心思都没有。”
“但是朱棣反了,虽说有点被逼无奈的意味,但犯了就是犯了,而且还是大张旗鼓,正大光明,希望能以这种行径获得其他藩王的支持。”
“所以我说,他对那九五至尊之位,是有野望的。此时的他觉得,当了皇帝,就什么都有了。”
“但是当他接连击败耿炳文李景隆,攻入应天府的时候,迎接他的不是欢迎仪式,而是方孝孺等人的怒斥。”
“世人都在谩骂他,说他同室操戈,以大欺小,造反出身,罔顾纲常。百年之后如何下去见太祖高皇帝?”
“所以,他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