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身先士卒,朕也要上战场!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大秦:我扶苏绝不狗带!!
囚臣说完,依旧站立,等着扶苏的回复。
扶苏还沉浸在囚臣之前的话里。
他思索着囚臣的话:
‘匈奴之根在北,大秦之根在南,若尽灭匈奴,草原空旷,则新夷又生矣!’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啊!
纵观历史,确实如此!
从夏商周时期,占据草原的山戎、荤粥,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楼烦、林胡、义渠、东胡、匈奴,再到秦汉时期的匈奴一家独大,直至东汉末年,匈奴被完全消灭,这广阔的草原,难道消失过敌人吗?
在匈奴灭亡之时,甚至在他没有消失,仅仅只是衰落的时候,鲜卑就崛起了,他们由东胡发展而来,一扫北地政权,学习汉家政治,融入汉族。
到后来的隋、唐王朝,都带着鲜卑族的影子。
汉族靠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强悍包容的民族文化将鲜卑祖融合了,可是北方就此安宁了吗?
到后面的辽、金,蒙古、女真,草原上一代旧的霸主覆灭,一代新的霸主崛起,从来没有缺少过强悍的民族。
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从来没有空旷过。
因此,灭匈奴的意义何在?
换言之,他们需要彻底的打败匈奴?
在秦朝这个时代,匈奴其实并不强盛。
往前数几年,有蒙恬大败匈奴,让匈奴长期屈居漠北,不敢下漠南草原,如今头曼单于刚死,冒顿刚上位,匈奴还没有恢复元气,根本对大秦无法造成威胁。
匈奴一族的崛起,在历史上的伟大复兴,一统北方,围攻汉武帝,逼汉朝和亲的历史光辉事迹,现在都还没有出现,只是扶苏心中,在另外一个世界的历史。
如今的匈奴,刚刚有了一个英明伟大的领导人,但这只是一头小狼崽子,还没有时间给他成长,成为老狼。
扶苏需要急切的去消灭他吗?
不,不需要。
草原从来没有缺少过敌人,更从来不缺少霸主。
这是草原民族和游牧民族注定了长久的对抗,打败了这一茬,就会有新的一茬崛起,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想着这些,扶苏的面上严肃,心中是长久的沉默。
这些内容,他还需要认真思索。
在现代的时候,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不得不承认,即使到了这个时代,当了接近一年的皇帝,一直在系统中学习历史知识,学习如何处理国事,他依旧无法圆润自如的运用。
就比如之前的许多政策,他都出现过失误,还是靠着本地土著,许多大臣给他建议,才改正过来。
扶苏的唯二优势,一是知道历史能分辨忠奸,二就是系统罢了。
真的要和古人比权谋,他其实渣渣都不算。
他只是现在的一个普通人,是十几亿人之一,而古代的精英们,都是一代人中的佼佼者,是千万人之首啊!
因此,扶苏决定放弃。
他觉得这件事,要交给专业对口人员。
“好,囚臣,你回去将此事认真的写成一篇策论,交给我看。”
囚臣听到父亲同意他的要求,眼睛发亮。
“喏,父皇!”
囚臣下去了,心满意足,嘴角微微带笑。
这一次谈话,让他获得了父亲的信任,为他未来当太子,乃至于当上皇帝,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扶苏同样心满意足,这次谈话让他获得一个麒麟儿,还有了一个新的智囊,岂不乐哉!
每个时代从来不缺智者,只是有没有机会让他们绽放光芒。
如囚臣这般,自然是没有希望的,在历史之上,他即使不死在胡亥残杀宗室的事件之中,也会死在刘邦和项羽的刀矛之下!
即使他侥幸逃过,也只能奔跑万里,归老山林,绝对不会有什么在历史上发放光彩的机会。
因为他是扶苏之子,刘邦和项羽都不会信他,若是囚臣敢冒头,子婴是怎么死的,他就会怎么死。
还好,在现在这个时代中,一切都不一样了。
扶苏能挖掘出原先被历史埋没的人才,让他们为自己所用。
他虽然不擅长智谋,但是他愿意努力学习刘邦,善用人才,不至于向昔日战国之魏国一般,让人才流失。
翌日。
早朝之后,依旧是大臣们一番打嘴炮,晚间,囚臣求见。
扶苏这时召唤了大夫旬峰之女旬玉,此女年芳十八,身穿一身红衣,热情火辣,和其他女孩都不一样。
经过了前几天的折腾,扶苏这时有点身体不适了,没有对旬玉太过热情,旬玉居然很不满,在床上闹脾气,跟扶苏打冷战。
正好这时囚臣过来,扶苏借坡下驴,直接离开床铺,来到外间待客室。
出来时,他听到旬玉说:“陛下,你出了这个门,可就别再进来了。”
扶苏不以为然的笑笑,坐在上首面对囚臣。
太监们早已准备好茶水点心,又按照扶苏的心意上了几盘小菜。
“父皇,昨夜儿臣彻夜难眠,写好了一篇策论,今天下午又花费时间修改笔墨,因此到晚间才呈上来,叨扰了父皇,还请父皇莫怪。”
说着,囚臣恭恭敬敬起身,鞠躬到前身齐腰,手上捧着一篇策论。
他自然听到了里面女孩生气的放话,脸上红彤彤的,整个人都是一愣,感觉非常不好意思。
虽然这个时代的皇子都很早熟,早就有侍女侍奉,但是囚臣实在太小了,才十二岁啊!
也正是因为这份早熟,加上他的几个儿子都营养良好,一个个长得人高马大,让扶苏也忘记了囚臣的年纪,在这方面从不忌讳。
“嗯,我看看。”
扶苏接过他手中的奏折,打开,见其内写道:
“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其言语不通,贽币不同,法俗诡异,种类乖殊;或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岖川谷阻险之地,与中原壤断土隔,不相侵涉,赋役不及,正朔不加。
故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夷狄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匈奴为甚。
弱则畏服,强则侵叛。
虽有贤圣之世,大德之君,咸未能以通化率导,而以恩德柔怀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匈奴志态,不与华同。
……
依儿臣拙见,与其以暴制暴,咸乱久长,不如因势导利,以文化之力融之。
如昔日始皇陛下灭六国,一统天下,囊括海内,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以六国之为一国,以天下之为一家,方成当今强盛大秦!
若灭匈奴,亦应当如此!
其外,秦应以强力震慑匈奴,灭其部队,绝其暴戾恣睢之心,拔其虎须鳌牙,断其凶厉之气,逼其服臣,向大秦称臣!
其外,秦可通关市,走商人,新买卖,加强文化交流,让匈奴人以秦人自称。
秦可行离间之法,震慑其贵族,笼络其平民,又可使计分化其部落,
所谓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者,善怀柔驾驭之道,即于是寓居焉矣。”
若内以教化,外以走商,以秦匈交流多过匈匈交流,齐南北为一心,向上下为同利,岂能如如今这般,秦匈对视,如仇敌焉?
若秦匈一家,而以此为基石,向外开拓大秦领土,岂不妙哉!
此法上合往古即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
愿陛下听儿臣之策,此乃长远之计,于短期难以显现效果,然而若施行此策,必然惠此中原,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万世为长!”
看完这篇策略,扶苏久久的沉默。
这边才能详细的写明了如今大秦和匈奴的关系,对峙的局面,未来的方向,以及该用何种态度对待匈奴,如何处理边境关系。
作为一篇策论来说,这无疑是极其完美的。
更加让扶苏惊叹的是,囚臣对于整个大局观的把握,是站在未来以及历史的眼光上的。
可以这么说,扶苏作为现代人来看历史,都未必有囚臣看得清楚。
他实在想不到,原主手下一个普普通通的儿子,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居然有如此惊天伟地之才,一张口便是锦绣文章,无上之谋!
这哪里谋匈奴,这是谋整个北方,谋的是万世江山啊!
这个万世江山,在历史之上,整整花费了两千多年!
从秦朝到现代,无数中原士卒和北方游牧民族浴血奋战,从秦汉的对抗,到魏晋南北朝的混乱与融合,到唐宋的继续对抗,元朝的一统,明朝的复兴,清朝的再次融合,历经了许许多多年。
才终于到了现代社会,几十个民族能够和谐的生活在一起。
这其中难道是和平发展过来的吗?
不,不是。
这是充满血与泪的进程,是无数的战争打出来的!是用历史和时间沉淀下来的!
这个过程,绝对不是一两句话可以道尽的,绝不是一个轻松简单的过程。
他无比沉重,沉重的压到扶苏的心头上,让他根本不敢去细想。
他之前所想的,仅仅只是打退匈奴而已。
再多想一点,便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增加自己的武将点,让自己得到更大的发展。
可是,面前这个在历史之上平平无奇的土著,现在已经想到如此深远了。
扶苏抬头,看向眼前这个温润如玉的古代翩翩佳公子。
他长相一般,但是面若冠玉,于一般之中,又隐约透出一股贵气。
这个时候,扶苏才感觉,自己之前都看错他了。
这哪里是个最普通的皇子,他恐怕之前一直都在韬光养晦,不敢在子婴和雒山两人面前显露锋芒吧!
子婴虽然比较中正,但为了自己的皇位,未必不会对兄弟下狠手,更别说雒山本身心胸狭隘,容易做出偏激的事。
如今,囚臣隐忍了几年,终于等来如今的机会,能够在扶苏面前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华!
扶苏的眼眸之中,透露出隐晦的情绪。
这就是秦始皇嬴政的子孙吗?
他流的是嬴政的血,因此有的和嬴政一样的顽强意志,即使少年经历坎坷,但一旦找到机会,就能一击致命,夺取最关键的胜利!
他和嬴政一样,志在天下,目向四海!
扶苏的心中,久久的激荡着。
囚臣自然一声不吭,静静的等待扶苏的评价。
良久。
扶苏放下奏折,道:“你写的很好。”
“只是恐怕不会得到那帮朝臣的同意。”
这篇奏折综合起来,其实就一个意思。
大棒与甜枣相结合,用各种手段控制匈奴人和大秦人融合,让秦匈在文化上,思想上都融合成为一家。
进而通过匈奴人来控制北方的大片土地,扩宽大秦疆域。
意思很简单,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但是要让人认同,却并不简单。
先别说这个思想与秦人主流思想完全违背,就算秦人同意,真的实行了这个思想,匈奴人会同意吗?
大棒加甜枣?首先大棒要能打得对方痛,打得对方怕,对方才会诚服!
匈奴人就是大漠之上一批桀骜不驯的恶狼,你要是拿着强大的武器,就能将它变成哈士奇,要是武器弱小,就随时地防止被他们咬一口!
甜枣的话,这个倒不必多说,有好处拿,谁会不拿?
且不说现代的一句搞笑话:兽人永不为奴,除非包吃包住。再说汉朝时期,汉朝皇帝给匈奴人送美女送物资,匈奴可从来没拒绝过。
只是拿归拿,打归打,他想侵略汉朝,照样侵略。
所以,这个计策能否实行,最主要的就在前一点,能不能打到匈奴诚服!
就算这一代的扶苏能打得匈奴服气,那么扶苏百年之后呢?下一代呢?
在这个融合刚刚开始,根本没有进行到一定地步的时候,一旦大秦衰弱,便是匈奴反噬之时!
这个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所以,这个计策看起来很好,但是却不利于行动,其中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这样想着,扶苏的心中,暗暗摇了摇头。
他作为现代人,以现代人的眼光,难道没有看到这一点吗?
或许之前看到了,但是想到问题太多,便退缩了,没有再想下去。
他的手指放到桌上,点了点那篇策论。
“确实很好。”
囚臣听到他的话,激动的两眼冒光,兴奋的站起来,对扶苏行礼:“谢父皇夸奖!”
“不过……”扶苏的话没有说完。
听到这两个字,囚臣等神色一下紧张起来。
再怎么说,他也只是个十二岁的孩子!
“哎,罢了,我的智谋其实并不如你,我的眼光是短视的,你去吧,我不阻止你,你尽情发挥,或许会做的比我想象的更好。”
扶苏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劝导。
囚臣闻言,立刻说道:“父皇智慧无双,而曾不及父皇万分之一!”
“行了,过几天一切就绪,我就要去北方战场,身先士卒,磨练一番,以后朝堂就交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