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臣入宫见君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文朝大闲人!
李逸众人再出坊门时,墨离早已候在此处,昨夜留在城内的他,早就接到了申渊的通知,准备好接应火炮回学府的事。
“爵爷,秦校尉已领着五百金吾卫在启夏门等候。”
“嗯,你们先回学府,我要入宫一趟!”
墨弃想跟在身边,李逸却摆了摆手,头也不回的扬鞭而去,身在长安城内,他可不怕有人会出手。
各府的马车,陆陆续续从坊内离开,除了有几匹快马远远的跟在李逸后面,其余皆是回了各坊各府,如同波涛前的暗潮,并不会急于汹涌。
跟在后面的人发现,李逸不像其他的臣子,回长安后会第一时间入宫觐见,他反而进了平康坊,入了红尘客栈。
之后的行踪虽然也不合理,但也能说的过去,李逸回了一趟秦府,应该是拜见二位秦夫人,又去了一趟孔府,学生归来拜见老师似乎也没问题,可他出来后,又去了东市。
总之李逸花了一个多时辰,带着后面的人胡乱跑着,谁都看不懂他在做什么,为何迟迟不入宫。
终于酉时临近,天色已有些暗了,李逸竟是就这样穿着染血的狐裘直接进了皇城,这种不敬的行为,让暗中观察的人无不瞠目结舌。
到了皇城,自然没人敢跟进去,就在李逸入皇城的同时,文侨从中书省走出,应该下职的他没上马车离开,而是走进了皇宫。
此刻的甘露殿,秦珏已然在内,书桌后的李济脸上挂满了不悦,也不知是为了李逸迟迟不到,还是为了在甘露殿烦了他一个时辰的士族代表。
李逸远远的看着文侨走进甘露殿,来到殿前后,第一时间和段恒打了个招呼。
“段大哥,殿内还有很多大臣在吗?”
段恒摇了摇头,拉着李逸低声道:“老弟啊,你今儿在长安开炮,可把皇上给气着了,入宫求见的倒是只有四家的代表,但御史台的折子来了三趟。
里面只有文大人和秦将军,皇上让你来了的话直接进去,不过老哥觉得,你还是小心点说话的好。”
说完又瞪眼看着李逸的裘袍,压着声音道:“你咋不换件干净点的衣服,快脱了,大哥给你收起来,冷一会就算了吧,应该冻不着你!”
面对段恒的真切,李逸坦然一笑,“无妨,段大哥,往后休沐就来学府找我,请你喝酒。”
“你!”段恒有些无奈的指了指李逸,他跟在皇上身边多年,自然最明白李济今天不可能有好心情,一时也不知说李逸心宽好还是说他胆大好。
李逸知道里面人不多,迈步上了阶梯,在殿门前恭敬的行礼朗声道:“臣李逸求见!”
李济正在听文侨上报,闻言手指不可查的颤动一下,目光转向殿门处挺拔的少年身形,肃然开口道:“进来!”
看着李逸迈步而入,李济没有多说什么,让文侨继续念着户部的数据,秦珏在李逸走到殿内后,招手让他坐在自己旁边,示意他也听听文侨的话。
“去岁工部推行了曲辕犁、水转筒车等屯田利器,今年江南东西两道,土地耕种面积与粮食产量皆高了四成,各地粮仓颇为充盈,上缴的粮税也大有提高。”
“善!”李济总算将眉头舒展许多,“如此一来,明年就算有旱涝之害,朝廷有粮,应对起来也会轻松许多!”
文侨又道:“皇上,不止于此,工部依照和西乡伯的约定,将造纸、肥皂等制作技艺传于百姓后,不仅得到了颇为丰厚的收益,各地税赋也有明显升高,今年朝廷的税收估计能比去岁提高六成!臣估算后发现,明年只会更多。”
李济原本挂在面庞上的愁容,此刻终于完全消散,狠狠的一拍书桌,兴奋道:“如此说来,朝廷过来今年后,不仅粮食有望充盈,就连钱财也不会空缺,这是大好事!”
文侨笑着躬身道:“皇上,这还是未将盐税统算在内的结果,往年士族垄断了盐商,所缴之盐税低的离谱,如今仅是用西乡伯的方法开辟的北方盐田,年售量已然超过了士族往年所报数量的总和。”
“哼!”李济仅是冷哼一声,懒得费力气去骂那些士族,毕竟曾经的技术在他们手里,要是不贪才是真的奇怪。
“皇上,这些一直都是克明与西乡伯交涉执行,如今克明已逝,工部还需早做安排,臣对户部之事皆可应对,但这工部与技艺的运作……”
趁着李济高兴,文侨话锋一转,将重心牵到李逸身上。
的确,武克明在时统管工部与刑部,也正是这样,李逸可以毫无保留的将技艺交给工部,再传于百姓,并且推行了新的分润制度,其中细节仅限于武克明和李逸知道。
李济哪能不知道文侨的想法,虽说临近年末,但赋税之事显然不用现在来说,文侨踩着点来向自己报喜,显然是替李逸求功,用以抵过的意思。
“他还太年轻,就算担任四品的侍郎也很难服众,税赋的功劳的确很大,可要用来平息长安城内私放火器,又很难堵住悠悠众口。”
直接将话挑明,特别是当着李逸的面,文侨瞬间明白了皇上的意思,他根本没想过要罚李逸,而是单纯的觉得这事难办。
秦珏对税赋的提升同样震惊,这可不是小钱,一旦在朝会上说出,怎么都是大功一件,用来平息四大家的事的确可惜了些。
低头想了想,秦珏试着说道:“何不以此为契机,提高官员的俸禄,既能让百官受益,又能让他们自觉得了恩泽,不好过于追究。”
李济与文侨皆是眼前一亮,提高月奉不失为一个妙招,高明之处在于我不堵你们的口,但能让你们不好意思开口。
李济思索片刻后慎重道:“此法可行,文卿回去好好计算一番,给出一个章程,不可一次提的太高,以免国库后备不足!”
李济还是一个理智的君王,不可能大袖一挥,无底线的答应事情,一个朝廷的运作,需要考虑太多因素,在这方面,他操心的地方不比文侨少。
这次要不是关系到李逸,他是绝不会答应的,毕竟之前就做好了帮他摆平的打算。
“皇上,朝廷的银钱还有更多的事需要处理,切不可一时宽裕便大肆犒赏!”就在三人都觉得此事可为的时候,最不应该反对的李逸提出了反对!
李逸不管三人的诧异,从偏座上起身继续道:“皇上,您为何会觉得,臣这事需要朝廷出面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