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配享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农门科举:首辅相公不好惹!
见里面没有声响,孟太后有些担心的推开了门,在床边的角落里,找到了缩成一团的怀熙,他只穿着单薄的寝衣,整个人因为受寒,变得冰冷。
孟太后伸手想去碰他,却被他给躲开了。孟太后眼睛一红,“怀熙,你这是在怪我吗?怀熙,你讨厌我了吗?”
怀熙把脸藏在双膝里面,一句话不说,可是孟太后看见地上一颗一颗的泪珠,心被抽的生疼生疼。
“怀熙,你别这样,是我错了好不好,你快起来,你穿着点衣服,一会儿生病了怎么办。”孟太后伸手抱怀熙,却被他给躲开。
他光着脚,又跑到了床的另一端蹲在地上。
孟太后和孟嬷嬷不敢用强,怕伤到了他。前两日就有宫女强行去抱他,结果被他咬了一口,从怀里摔到地上,把额头都摔伤了。
“这可怎么办啊。”孟太后有些着急。
“怀熙一向和陛下关系最好,要不再让陛下来试试吧。”孟嬷嬷道,“再这样下去,怕是怀熙他……”
孟太后也只能点点头,“快去请陛下。”
司马曜来的时候,怀熙还蜷缩在地上。听见司马曜的声音,他只是默默的转过身,把背朝向他。
怀熙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很饿,一点力气都没有,不能像前几日那样,让他走,让他不要出现。
“怀熙。”司马曜声音有些颤抖,“你说要在宫里陪我的,你,你不要我了吗?”
听到司马曜的哭声,怀熙眼圈也红了,可是他还怕,他真的好害怕。
“我,我是男孩。”怀熙的嗓子因为着凉,已经哑了,声音沙沙的,再也不是曾经可爱的模样了。
司马曜使劲的点头,“我知道,怀熙。”
怀熙转过身,看着司马曜,红着眼疑惑道,“他们说我是你小媳妇,可我是孩子。”
或许才八岁的怀熙对在一起还很懵懂,可他知道,男孩和女孩才能在一起。可是想到这么多年,司马曜一直对他很好很好,好到怀熙一想到以后见不到他,心就有些痛。
司马曜想说什么,可他却抿着唇,眼睛红,鼻子也红,“可是你答应我,要和我在一起的,怀熙你想当小狗吗?”
怀熙摇着头,眸子轻轻的看着司马曜,“曜哥哥,我想做个男孩子,我不是金丝雀,也不是你的小媳妇。”
怀熙的每一句话都轻的像羽毛一样,却都像刀子一样割在司马曜的心头。
“好,怀熙,我答应你。”司马曜忽然道,“我送你去木枕,去你父亲母亲那里,让你做个自由自在的男孩子。”
怀熙的眼底迸发出惊喜的目光。
“但你答应我,这一个月要像以前一样,陪着我,亲近我,喜欢我。”司马曜一边说,一边笑,眼泪一边落下。
怀熙站起身,伸出手擦干司马曜的泪珠,抱着司马曜道,“曜哥哥,我一直喜欢你,亲近你,想陪着你。真的。”
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那真的是太好了。司马曜嘴角弯弯的笑。
要将怀熙送往木枕一事,遭到了孟太后的极力反对。孟太后一直将怀熙视若己出,将怀熙带走,就是在她身上割肉,她如何能同意。
“娘。”司马曜苦笑着道,“他已经知道了,若是留在宫里,举动失常,反而会惹人嫌疑,还不如将他送走,等他长大懂事了再议。”
“瑶儿!”孟太后忍不住哭了。
司马曜并未逗留太久,还有许多书等着他读,许多大臣等着他见,许多许多东西,等着他去做。
他知道,可能后面的路,真的要他一个人走了。
元和五年春天,孟太后以怀熙曾祖父母新丧,他作为幼子,代替父母哥哥回乡为曾祖母守孝的名义,将怀熙送出了皇宫。为了演的逼真,孟太后还派了一位宫人,带着一位年龄相仿的女孩回到了枫林县。
枫林县自由李云和景沅在,那位宫人又是个强干的,顶着孟太后内侍的名头,自然无人敢惹。
而真正的怀熙坐在马车上,被姚迎送往木枕。他离京后没过几天,刑部和大理寺将徐翔缉拿归案,可没等刑部和大理寺审讯,叱咤朝堂几十年的严相,在家中去世。
对于严相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他已经属于高寿了,是喜丧。
然而对于风雨飘摇的朝堂来说,严相的离去,意味着风波再起。
小皇帝亲自带着白绫上严府祭拜,亲自给严相磕了头。
严若瑾带着严家众人跪在灵堂之外,两年前,严若瑾续弦娶了萧将军之女萧氏,如今严府事宜皆有萧氏主持。
“严相忠义可嘉,赐配享之荣。”小皇帝沉声道。“父皇生前与你相得,死后君臣亦可相伴。”
严若瑾忙匍匐道,“能得陛下此等隆恩,父亲一定喜不自胜。”
小皇帝微微点头,最后看了两眼严相的牌位,便离开了严家。
身后的萧氏道,“有此配享太庙之荣,再也无人敢辱我严家门楣。”实在是之前因花州之事闹得太过于沸沸扬扬,便是严家,也受到了不少风言风语。
可若是严相死后配享太庙,那便是陛下金口玉言,严家是忠良之后。
严若瑾面色沉重,因为丁忧,他不得不暂退朝廷,也不知三年后的朝廷,是个什么模样。
而此时其他六部官员的目光,早已从花州之事,转移到了严相之死。陛下尚未长成,那意味着辅政大臣一职,还需有人暂领。
辅政大臣,那可是权力之巅,光是想着,已有不少心头热烈。
其中尤以孟太傅呼声最高,毕竟论亲疏,孟家是小皇帝母族,论功绩,孟太傅是三朝元老。只是孟太傅年纪并不比严相小多少,怕是没有精力应对朝堂之事。
相比起来,六部之中,兰尚书和莫尚书更有竞争力一些。兰尚书有孟太傅支持,在朝中故友遍布,兰家也是名门大族,兰尚书入朝几十年,尽忠职守,也有几分手段。
而莫尚书相比,经历更简单些,一直都在刑部,论精明能干,在朝庭里排得上号。只可惜莫尚书太过于孤直,与朝中大臣结交不多。可因为与严相甚密,严党一派,如今没有严若瑾,也只能都站在莫尚书身后邀请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