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歪读读www.yydudu.cc

字:
关灯 护眼
歪歪读读 > 大唐咸鱼王爷 > 第840章 钱的去向

第840章 钱的去向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大唐咸鱼王爷!

翌日。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李恪歪着头带着李愔出门。

昨天苇名美雪下手实在太黑,直接给他打的现在直不起脖子。

“哥,你要去哪儿?”

“去找青光禄大夫马周。”

“哪个马周?你说那个三棍子打不出半个屁的书呆子?他是晋王府的人啊!”

李愔神色微变,担心李恪是不是被打昏了头。

此马周非比马周。

这位马周是清河荏平人,寒门出身,曾任中书令,加封太子右庶子,最后因其无背景无财势无门生的三无背景被迫下任,在陛下征讨高句丽回来之后便加青光禄大夫,被陛下安排到晋王府任一闲职养老。

至于是谁的人,暂不清楚,但有一点,他是真正的寒门大才。

李恪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抚摸了两下脖子,解释道:“马周可是正儿八经的凭借自身的能力坐到青光禄大夫位置的人。他是少有的寒门大才,若是像扶持寒门,就要先找到寒门的人。”

“先别管他的背景,你要清楚,寒门的人才少有勾心斗角之辈,多数有匡扶宇宙之才,又有济世救人之心,若是他是我们能寻找的人,那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这是一个看不见终点的路。李愔,你记好了,你现在跟我做的,将是得罪所有人的事情。”

李恪神色凝重。

现如今他也是破釜沉舟。

扶持太子李承乾的旧功勋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李恪想要再得到战功,将会十分艰难;扶持李治的人更不用说,在李泰倒台后,李泰在京城的势力尽数被李治接手,明枪暗箭他已经遇到过不知多少次了。

更为关键的是!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八大姓的高位门阀的人,已经盯上自己,再不着手准备,恐怕以后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

哗啦啦。

又是一场秋雨,雨势浩大,一天一夜也没有停歇。

遮天蔽日的雨滴,有的打落残枝枯叶,有的唤醒草木新绿,有的则打在悠长的御龙道上,付之东流。

啪嗒、啪嗒。

一位小太监踏着积水,顶着倾盆大雨,怀抱着一份奏折从御龙道一旁的小道上快步跑向太极殿。

青玉石修建的御龙道,除了当今陛下之外,只有寥寥数人才有资格从上面走。

这份奏折是楚王李恪今早送来的,现在已经要开朝了,时间如此紧急,小太监依旧不敢逾越规矩。

楚王李恪昨日归京,共带回两个消息。

一是吐蕃屯兵五十万在边境,随时攻打大唐。

二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自知罪孽深重,欲携文成公主共赴长安请罪。

因此,昨日便通知了今日早朝从大明宫的普通的朝会改为在太极殿的大朝,文武官员,凡五品之上都要上朝。

小太监眼望着到了殿阶前,听到开朝钟鼎声响心中大惊,脚步加快不少,一个没注意,一头撞在一人怀中。

抬头一看,正是大内总管王德。

他同样是淋着雨站在这里。

“老祖宗,这,这是楚王一早递上来的折子。”

“嗯,回去吧。”

王德斜了眼小太监:“皇城之内,下次若再忙手忙脚的,小心你的脑袋!”

……

秋雨霏霏,秋意萧瑟,又是一个多事之秋。

“吐蕃赞普想要赴京请罪,此事……众爱卿如何看待?”

太极殿内,龙椅之上。

李世民疲态尽显,泛白的两鬓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

当年睥睨天下的天策神将,现如今也成了一个有些佝偻后背的小老头。

虽面色憔悴,可他如鹰眼般的眸子锐利,依旧扫向文武百官。

岁月让他的身子老去,却无法让他的灵魂消逝。

无形的威压笼罩着整个大殿。

无人回应。

都很清楚,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吐蕃的真实权力并不大,至少不能随意屯兵五十万攻打大唐。

这件事情的后面一定是有吐蕃的那些贵族在其中按下推动。

而陛下问的并不是吐蕃请罪,是问赞普松赞干布请罪。

这就有意思了。

这表示陛下有心放过松赞干布,但吐蕃指定是跑不了的,该打的还是要打。

雨水连绵不绝,微风将一阵寒气带入殿内。

文臣武将尽数低垂着脑袋,生怕陛下点名让自己说说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这时,王德从后门绕进来,悄然将一份奏折放在御书案上。

那是楚王的奏折!

文武官员都低着头,眼角的余光却瞟见那奏折上金丝修制的‘楚’字。

今日大朝,楚王却没有到来,想必是有极重要的事情吧!

所有人心中都盘算着。

立在一旁的李承乾下意识的看向长孙无忌,见对方低垂着头不言语,只好将嘴里的话又咽了回去。

没有长孙无忌接话茬,他不敢随意的抨击楚王归来不入殿面圣的事情。

沾满雨水的奏折被李世民打开。

奏折内明晃晃的四个金色大字。

‘好累,不来。’

砰。

一声闷响,李世民将奏折狠狠的拍在御书案上。

混账,真是愈发的放肆!

简直就是……

就是当初的朕!

虎父无犬子啊。

想到自己当年意气风发之时,李世民淡然轻笑。

只是这一幕在其他人眼中无疑是阴险的冷笑。

“陛下息怒!”

文武官员齐声高呼,跪拜在地。

这折子写了什么,竟让陛下如此恼怒。

莫非……

折子里说的是吐蕃的事情?

这一战真的无法避免了吗?

众官员神色凝重。

“玄龄,户部还剩多少钱。”

突然,李世民冷声询问。

此话一出,一片哗然。

一众官员都开始窃窃私语。

果真如此?

李恪到底说了什么!

他疯了吗?

他难道不清楚大唐的国情吗?

现如今大唐只是表面看起来繁华安定,实际上江南水灾,西北大旱,谷、泾、徐、戴、虢五洲大疫引起不少民变,内乱不止。

外面又有拜占庭挑唆靺鞨不断骚扰辽东,刚刚又得知吐蕃屯兵五十万对大唐虎视眈眈。

更不用提刚经历三场大战。

国库虚空、朝堂之上争斗不断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

此时出兵实在是下下之策。

不。

就是摆明了找死!

房玄龄紧锁眉头,缓慢的上前走了两步,脑中想着怎么将这件事情搪塞过去。

天灾人祸不断,事事都要从户部掏钱。

并且,这两年陛下大兴土木,国库是入不敷出……

哪儿有钱?

早知道就致仕了,坐在这个户部尚书的位置上,什么事儿都跟自己有关系。

“回禀陛下,户部在册的银两只剩下七十八万两,近年来征战连连,兵部消耗巨大,工部修建又批走一百三十万两……各类事情颇多,吏部已……”

房玄龄说话的速度很慢,他不怕李世民生气,就怕自己说错了什么话。

李世民微微皱眉,冷声说道:“你说的都是记录在册的支出,收入呢?”

他精准的抓住了话头。

李世民确实不管账,但前几年风调雨顺,国库充裕,每年净收入最少有三千万两,怎么到了现在只剩下七十几万两。

换句话说,有人盗取国库存银。

房玄龄闷声答道:“微臣自接任以来账目上并未出现问题,但在前段时间清查的时候发现了一些纰漏,因陛下曾言先查再定,故而没有上报陛下。”

“看来数目不小啊。”

李世民绕有深意的看了眼站在一旁的李承乾。

自己不知道无所谓,因为自己有长孙无忌。

可前两年他刚让太子监国的时候,太子并无干预政事的权利,一般都是从户部入手,先从管账开始做起。

只不过是放手了这几年而已,便出了这么大的篓子,还没有被人戳破…看来太子的势力比自己想象中更强大啊。

一念及此,李世民又斜了眼长孙无忌。

李承乾神色平静,后背却早已被冷汗浸透。

父皇明察秋毫的能力实在是超过他的想象。

没错。

国库亏空的事情他确实知道,之所以不上报只是舅父曾说过,快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再去上报问题,才能展现自己办事的能力之强。

可这笔钱跟自己确实是没有关系啊。

看来以往父皇不是不说,而是不想说而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